社论:保障粮食安全须多管齐下

字体大小:

社论

政府宣布,从今年8月起分阶段拨出36块新农业用地供业者竞标,生产力将是评估竞标者的主要标准之一,以鼓励农业业者运用高科技提高我国蔬菜、鱼和蛋类等粮食产量。这一宣布也消弭了现有一批农业用地租约即将到期,业者前途未卜的疑虑。

这是20多年来政府首次拨出新农业用地,供现有本地农业业者和国内外有意进军本地农业的企业竞标。36块农业用地租约都是20年,总面积达60公顷。政府在2014年宣布收回林厝港62个农场土地,腾出空间做军事用途,多数农场的租约将在2019年底到期。有意继续从事农业工作的受影响业者,因此必须重新竞标土地。

由于是公开竞标,同时当局也开出新的门槛更高的条件,相信一些无法跟上科技步伐的业者将很难继续营业。不过,新的竞标过程也可能吸引到一些新的,包括外来的业者进场,为我国规模虽小而生机勃勃的高科技农业注入新生力量。

在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发展农业,对一般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但农业科技的发展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农粮局因此定下目标,蔬菜的自供产量要达到总需求的10%,蛋类30%、鱼类15%。而目前蔬菜供应已超越目标,达总消费量的12%,蛋类和鱼类分别是24%和10%,与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新的农用地总面积比现有的还小,因此,未来的生产短板必然得靠科技来补足。

蔬菜、蛋类和鱼类其实只是农业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非粮食生产农场如胡姬花园、观赏鱼养殖场等。我国目前共有358个农场,粮食农场约200个,其余就是非粮食生产农场。这类型农场不包括在这一轮的农业用地竞标内,农粮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公布相关信息。

土地的局限迫使我们必须更多的利用科技,善用所有的空间。这正如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今年3月在国会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往上向天空发展,往下向海洋发展,往内向建筑物内部发展。借助科技,这种上天入地下海的本事是可以掌握的。除了农用地,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这个岛国来说也至关重要。岸外水产养殖业靠的正是现代水产科技。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拨出大片土地供农业用途,从土地有效使用的角度看,当然是很不符合经济效益的,但更重要的考量是粮食安全课题。本土生产的粮食虽然仅占总消费量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整个粮食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粮食安全指的是确保我们的粮食供应获得一定的保障。我们所需的粮食绝大部分靠外来供应,而且源头不在我们控制能力之内,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做到源头多元化是必须的。把全部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其次,是开发相对可控的供应源,比如在其他国家开辟蔬菜园,设立生猪养殖基地等。目前我国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地就有这类发展项目。虽然开发这类项目困难重重,但为了粮食安全保障,却也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的选择之一。

再其次就是充分使用极其有限的国内土地和海洋资源了。尽管有限土地只能提供有限的粮食供应,但在紧要关头多少也可以起到某种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做到和开辟新水源一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利用科技,一方面也可以研发新的科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