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情

社论:香港须尽快确立未来方向

字体大小: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香港新任特首林郑月娥7月1日在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的庆典上宣誓就职,标志着新一届特区政府正式走马上任。她的新政府必须处理的问题不少,其中最为棘手的无疑是如何弥合撕裂的社会共识,着手带领香港走出日趋激进化的政治争议泥淖,重新找回竞争优势,恢复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从习近平在典礼上的讲话,可以看出北京的政治姿态更为强硬,这个大背景势必加剧新特首的治理挑战。

习近平对于奠定香港回归原则的“一国两制”所作出的新阐述,显示北京已经把部分港人维护本土权益的激进抗争方式,视为政治敌对势力的威胁。他在强调“一国”才是根本之际,还警告绝不允许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大陆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基本法》第23条涉及国家安全,包括煽动颠覆中央政府的内容,曾经在2003年香港立法会讨论,结果引发50万港人在当年的7月1日上街游行,因而中止了立法程序。

如果习近平的讲话代表北京有意重启第23条立法,则必然为深陷政治斗争的香港社会火上添油,削弱林郑月娥要凝聚社会共识的努力。退一步说,如果习近平讲话仅限于表达政治姿态,则香港的非建制派恐怕得重新思考当前一味冲撞体制,否决任何政治妥协的做法。因为无论从法理或实力看,既有的对抗式维权手段非但不利于为港人争取权益,反而逼迫北京收紧空间——2014年“占领中环”的雨伞运动,最终就丢失了特首普选的机会。

香港社会眼下严重对立的因素错综复杂,尽管不乏因为政治上与北京缺乏互信,担心香港所享有的自由环境丧失,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经济上贫富差距扩大,年轻人就业与置产前景混沌,社会整体上对未来没有方向感。这种集体焦虑,容易转变为政治上的躁动情绪。

此外,香港同大陆经济实力此消彼长,1997年回归时,香港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6%,如今只是3%,这也导致港人原有相对于大陆的优越感落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让香港的处境相形见绌。香港的制造业早已经被东莞等广东城市所取代而空洞化,隔海的深圳港也超越了香港的集装箱业务,同时还日益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集中的新硅谷。

中国其他城市如上海、重庆等的快速发展,也让香港在中国经济的地位相对黯然失色。更甚的是,这种趋势应当还会继续。如果香港不改弦易辙,急起直追,未来在中国城市群当中,恐怕难以逃避平庸化的命运。

机会的窗口尽管不会永远敞开,港人却也不必妄自菲薄。毕竟开埠百多年来所累积的实力,让香港仍然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香港社会的法治精神,或许是大陆短期内所无法匹敌的。香港的金融业以及相关服务业,仍然在全球体系里鹤立鸡群。二战时的沦陷、国共内战的冲击、文革所引发的社会动荡,香港社会都一一克服了挑战且事后反而更具活力。香港当前的资源远胜于当年,没有理由不能再创佳绩。

回归20年或许会衍生不同的政治解读,然而林郑月娥的上任却可以是重新出发的机遇。她基本上获得北京的信任,个人行政能力也备受肯定。当然,香港社会的对立情绪或许会增加其治理难度,但是如果港人愿意认真反省当前的处境,以包容的心态谋求基本妥协,合力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浴火重生的机会并非没有。一如本报3月28日的社论所说:“给林郑一个机会,也就是给香港的未来一个机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