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新全国对话须是集思广益

字体大小:

社论 2018年5月21日

财政部长王瑞杰在国会辩论政府施政方针时透露,第四代领导团队和其他国会议员将推出新系列的对话会,汇集多元社会的各种观点。他承诺,新领导层会心怀谦卑以及尊重,倾听民声、广纳民意;并表示对话将面向不同年龄层以及背景的国人。王瑞杰在另一个场合补充说,对话“是一个让我们阐明想法,同时听取居民看法的机会”。全国对话并不新,2011年“分水岭大选”后,政府也推展了“我们的新加坡全国对话”,同样是由王瑞杰负责。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或许是一些国人的疑问。

对话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形式,但是基本前提却很一致。首先,真正的对话是基于对象的平等。换言之,对话主体之间不能有心理地位上的高低之分、上下之别,而是互相尊重的对等交流,否则就沦为训话而不是对话了。其次,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操控对方,而是为了发掘新的事实和观点,彼此携手接近真相,从中求得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真正的对话,会因为“忠言逆耳”而在过程中出现张力,可是这也是最终“利于行”的基础。缺乏张力的对话,因而很难是有效的对话。

职是之故,进入对话的心态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是为了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顾虑、疑惑,寻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新立场,对话的双方就必须保持相互尊重的谦卑。王瑞杰“心怀谦卑以及尊重,倾听民声、广纳民意”的承诺,因而至关重要,是新一轮全国对话成败的关键。在文明社会里,对话是所有关系的本质;否则,就只能是权力的角力和斗争,最后的结局便是暴政和奴役。不只是公共领域层面如此,私领域如父子、夫妇、朋友、师徒、上下属,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基于尊重的平等对话。

虽然当局还没有具体说明,新的全国对话和2011年的有何不同,从第四代领导层强调,领导权不会自动传承,每一代领导层都须重新建立同被领导者的互信关系,不难看出这场新的全国对话会,目的是通过交流聆听民意,同时沟通政府的想法。这当中有一层微妙的不同,是必须指出并深入剖析的。政府获选民委托领导,必须承担决策的责任;如果一切听从(经常是短视甚至自私的)民意,就变成卸责的民粹政治了。所以,政府要通过对话阐明想法,甚而说服民众接受“痛苦但正确”的政策,有时候是必要的做法。

但是,这与沟通既定决策,不准备经由对话来“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心态,却仅有一线之差。在智能科技普及的互联网时代,旧有的心态已经不再适用。互联网开启了真正的“众智时代”,越来越多人在线交流,使得新的观点能不断被修正完善,集体的智慧不再是虚幻理想,而是生活现实。决策者因而必须谦虚对待,此其一。教育的普及意味着体制无法吸纳所有的精英,打破了体制对社会高端智慧的垄断,所以决策者必须跟体制外精英对话,避免集体盲思,此其二。当然,第四代领导必须有自己的治国理念,要和民众沟通,但也必须准备在对话过程中调整与完善理念,才能取得提升决策质量,建立互信的目的。

新加坡的建国过程,主要是采取经济学所谓的由精英主导的“发展型国家”模式,这种成功模式也形成了治理上的由上而下的本能。要改变这种本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民众参与决策的要求又日益高涨,要改变民众对“对话”纯属由上而下的质疑更为困难。政府一贯强调要说服民众接受“痛苦但正确”政策的重要性,使得民众可能把全国对话误以为又是一种要说服、训话的政治行为。因此,要实现新一轮全国对话会建立互信的目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必须言行一致且身体力行,展示对话集思广益的作用,相信社会的集体智慧能完善第四代领导的治国理念。唯有如此,才可能“在顺境中同甘,在逆境中共苦,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前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