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减塑必须坐言起行

字体大小:

社论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和德勤企业风险管理公司,针对本地塑料制品使用习惯的调查显示,国人每年使用17亿6000万件塑料制品,包括8亿2000万个超市塑料袋、4亿6700万个塑料瓶和4亿7300万个一次性塑料容器。这个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保守的,因为只涵盖超市塑料袋的用量,并未包括其他零售商。另有统计显示,2016年国人每人每天丢弃至少13个塑料袋,全年丢弃了270亿个塑料袋。

这一些详细数据不禁让人认为,国人对塑料制品的使用近乎病态依赖,一些人对于制造塑料垃圾似乎毫无感觉。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人似乎不太愿意改变。调查显示,人们每天从超市索取200万个塑料袋,35%的人每次使用三至五个,14%每次使用至少六个;每天使用超过100万个塑料瓶,相当于每人每周一至三个;每天使用超过100万个一次性塑料容器、塑料杯等。尤有甚者,41%认为随手丢弃塑料制品比循环处理来得方便,70%不清楚哪些塑料适合再循环,21%不知道最靠近的再循环收集站位置。

缺乏减塑意识,可说是国民习性,因为我们向来依赖政府,一切以政府马首是瞻。比方说,我们知道必须节省用水,因为政府向来强调水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从小在家和学校接受保护水源的教育,节省用水已经烙印在脑海之中。水源是影响国家生存的战略资源,但塑料垃圾还不足以威胁生存。另一方面,我们的焚化厂能焚毁任何垃圾,只是面对埋置场不够用的情况,所以政府的要务是减少垃圾总量,塑料垃圾不在优先处理的政治议程上。

我们不必凡事都等政府着手处理,公民社会可以起带头作用。环境理事会的这项调查,以及一些业者的自发减塑措施,就是很好的例子。上述调查的意义,在于找出社会不同群体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比方说,愿意自备袋子上超市的女性比男性多,年轻人比60岁以上年长者多,上超市时使用至少六个塑料袋的男性概率比女性稍多,较多60岁以上者上超市时会使用至少六个塑料袋等等。女性也许因为有手提袋,所以愿意自备袋子,年轻人一般对新观念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减塑意识较强烈。这些发现可以让非政府组织和商家制订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针对性地改变人们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

行为经济学表明,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比对收益更高。我们可以设法提高塑料制品的使用成本。比方说,改变一些既定做法:餐馆不主动提供吸管,顾客索取才提供;零售商店不主动提供塑料袋,而是询问顾客是否有需要。日本超市的经验显示,这一改变在半年内减少了40%的塑料袋用量。小贩一般对打包食物的塑料容器征收额外费用,若顾客自备容器,给予折扣作为奖励。面包店一个塑料袋装一个面包的做法也应该改变,例如改用纸张或纸袋。

最近,澳大利亚的超市推出新措施,不再提供免费的轻量塑料袋,顾客须购买质地较好的塑料袋,引起消费者不满,最后被迫免费提供上等塑料袋,这反而制造更多塑料垃圾。澳大利亚的经验显示,消费者期望零售商一起对环保作出贡献,所以超市也须改变营运过程所使用的塑料,否则消费者会认为超市减塑只是为了节省成本,不是为了保护环境。

改变对塑料制品的依赖,没有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改变消费者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不能成为借口。不少国家和城市在减塑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我们与其为自己寻找借口,不如去考察其他国家改变国民习性的做法,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要强调的是,塑料是极其便利的发明,但塑料垃圾是万恶的。在还没找到更好的塑料垃圾处理办法之前,应该更谨慎使用塑料制品,让后代子孙也有机会使用塑料。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