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耐心摆脱分数主义

小学生在上课。(档案照)
小学生在上课。(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教育部最新一轮的改革措施,目的相当清晰,就是要进一步给学生减压,让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由教育部长王乙康宣布的措施,包括减少考试的次数,以及简化成绩单,不再注明学生的名次。这些做法有助于缓解当前学生因考试压力而出现的恶性竞争环境,也能让学校把不再须要准备那么多考试所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这轮改革剑指本地教育顽疾的核心——分数主义。任何改革必然面对阻力,教育部因而必须争取更多盟友,特别是家长的支持,来确保改革成功。

考试原本只是教育的手段之一,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了解所学,然后再从中改进。但是,这个原有的目的已经异化,变成了分数主义的恶果——如何在考试中获取高分或满分成为了目的,为何要考试的初衷则被抛诸脑后。这种异化的结果,颠覆了考试是为了检测学习进度的初衷,使其变成筛选“好学生”的最重要手段。分数于是逐渐成为评断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校园里的竞争于是白热化,学生以及家长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随之而来的是补习产业的兴起。据报道,本地补习业的年产值已经高达10亿元。这并不奇怪,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具备投资孩子未来的财力和意志力。同时,教育制度重视通过考试筛选“人才”,并且出现了为识别出那成绩最好的3%或5%的顶尖学子,而把考试题目越设越难的现象。这些“尖子”一旦胜出,就容易获得各种机会,包括进入“名校”、获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甚至成为高薪的精英公务员。竞赛的赌注因而水涨船高。

这形成了一种在考试中争取最高分的“军备竞赛”,题目越难,投入补习应考的资源就越大;会解难题的考生越多,题目就得设定得更刁钻。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学生提前准备高中考题、小学生提前准备中学考题,最后连幼儿班也被迫要提前教导小学课程内容。如此揠苗助长,也难怪本地有不少学生视上学如畏途,一些甚至因压力过大而必须看心理医生。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讲求快乐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

本次针对分数主义的改革,因而是对症下药之举。但是,分数主义的幽灵不光游荡于校园里,整个人才选拔体制的相应配合,才是迫使更多家长不得不对之顶礼膜拜的原因。此前负责选拔精英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委员会宣布,将不再侧重考试成绩,而会通过更多的方式评估候选人,亦是医治分数主义顽疾的对策之一。换言之,要实现快乐学习的教育改革目标,战场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家长本身。今天的很多家长,都是在分数主义的肆虐下成长的,因此他们对于教育的观念,恐怕还是停留在自己过去的切身经验里——自己成功了固然也要下一代成功,自己失败了更要求下一代非得成功不可。同时,社会的奖励机制确实依然看重考试成绩,这导致他们把分数主义当做最客观准确,而且是唯一的评估标准。所以,减少考试和取消排名,无疑会挑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因素恐怕也是决定本次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家长不接受改革理念,反而通过补习等方式加重孩子的学习压力,分数主义的影响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如何说服家长支持改革,故而是教育部必须认真看待的问题。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或许要有心理准备,这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完成。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部有这个意愿和魄力着手改革,还是应该获得社会的掌声。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所系,他们的幸福应当是社会共同的目标。能快乐学习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所在,而非考出了多少分还是几个A。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