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培养智慧国时代数码公民

无现金交易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档案照)
无现金交易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我国最早在1990年代中提出智慧国愿景,2005年提出“智慧国2015”,2014年推出智慧国发展计划;整个智慧国愿景已有20多年发展史,分阶段提升我们的网络密度、速度和应用内容。网络购物、无现金交易、人工智能、机械化等技术的出现,使得日常的生活在这短短20年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便利推动我们不断数码化,但停下脚步想一想,我们是否忽略了也要积极改变身处智慧国时代的心态?换言之,我们积极打造智慧国之余,也要努力培养数码公民。

数码公民是千禧年以后才出现的新概念,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教授莫斯伯格等人,在2007年的一本著作中,将数码公民定义为“那些能经常有效使用互联网的人”。今天,数码科技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要与数码科技打交道,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数码公民,否则就难以享受智慧国的公民权利。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人跟不上科技化和智慧国发展的脚步。电视广播信号数码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随着类比广播信号停用的日期越来越靠近,《联合早报》接到读者不会转换数码电视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大部分人以为转换数码电视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但我们须知道,有一些人就是无法跟上,需要手把手的教导和引领。

无现金交易是另一个例子。不少人对这种基于互联网科技的金融服务信心不足,尤其是熟悉金融交易的人,他们知道电子转账存在可能扣错钱的情况,所以抗拒使用财路转账支付每月的各种账单。推行无现金交易的机构宣导它的好处和便利性,但无法解除人们心中的不信任。换言之,实施者和使用者对数码科技的认知存在差距。

语文界面是推进智慧国的另一道障碍。多数国家是单语社会,推行数码科技不存在语文界面的挑战。我们作为拥有四种官方语文的社会,不同人有不同的语文习得和掌握能力,而互联网和数码科技是英语主导的领域,所以英文能力相对薄弱的人难免有心理障碍,在智慧国大门外徘徊。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智慧国时代,我们除了提供鱼竿,还要教导如何钓鱼、如何收藏鱼获、如何把鱼获转换成粮食或财富。

中青年一代也有他们的问题。虽然他们对数码科技的掌握程度和接受度很高,但容易出现“数码麻木”的状况,因为自以为懂得很多,就容易自以为是。新保集团资料外泄是一个典型案例,网络安全人员理应对系统安全漏洞和网络袭击保持高度敏感,却输给了自己的专业判断。

人们错误估计自己辨别假信息的能力,也是智慧国时代的一大挑战。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的调查发现,近八成国人认为自己能辨别假新闻,但高达九成看到假新闻标题时还是会上当受骗。在信息武器化的时代,数码公民必须具备更高的假信息辨识能力。这单靠立法杜绝假信息并不足够,还须培养人们鉴别信息的能力。

惰性、趋向稳定和不喜欢改变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大多数人对新事物具有排斥性,这些心态与数码科技的快速变化本质相抵触。在智慧国的进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如何调整出正确的心态,不畏惧但也不沉迷,泰然自处,成为数码公民。

政府今年中推出的数码能力蓝图,从数码接入、数码通识和数码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国人成为数码公民。蓝图旨在确保每个国人都有器材、技能与信心,利用技术来改善生活。有了好的蓝图,我们还须加倍努力,通过年复一年的鼓励,手把手的引领,确保所有人跟上数码科技,在智慧国进程中一个也不能漏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