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我国粮食安全挑战与机遇

《经济学人》信息部将新加坡列为全球粮食保障最好的国家。(档案照)
《经济学人》信息部将新加坡列为全球粮食保障最好的国家。(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2018年10月19日

《经济学人》信息部将新加坡列为全球粮食保障最好的国家,肯定了我国多年来在粮食安全上所作出的努力。不过,《经济学人》信息部今年将气候变化列为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评估指标之一,我国在这一指标下排第103名,点出了我国粮食安全因气候变化威胁变得极为脆弱。

《经济学人》信息部在2012年首次推出全球粮食安全指数,2013年首次将我国列为评估国之一,因为我国是世上罕有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富裕国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我国在2013年排第16名,之后都在前五名;2013年排名较后,是因为在粮食品质与食品安全、农业发展有限等指标排名落后。

今年,该指数首次引进“自然资源与复原力”的指标,评估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对国家粮食安全策略的影响。若排除这一指标,我国首次在113个国家当中排名第一,但纳入这一指标后,仅排名16。我国粮食保障高度安全,是因为我们是高收入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2年上涨了近30%;且我们对农产品进口实施的关税是最低的,加上货币币值稳定,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口粮食。因此,我们的粮食支出占家庭整体开支的比率几乎是最低的,只略高于美国。

我国的粮食政策很早就坚持来源多元化,包括从世界各个产地进口,与多个国家合作生产,以及靠本地农业供应一定比率的粮食。目前,本地农鱼场供应8%的蔬菜、26%的鸡蛋和8%的海鲜。这确保粮食进口出现变化时,本地供应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不过,由于我们有九成的粮食依赖进口,气候变化和粮食出口国的天然资源危机,将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因为若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减少,出口也会跟着减少,国际粮食贸易会受到冲击,推高粮食成本。换言之,现在有钱不怕买不到粮食,但若气候变化加剧,未来很可能有钱也买不到吃的。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国土面积小,所以我们几乎无法应对。目前可以做的是加强对粮食和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协助亚洲国家的粮食生产科技化。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国家在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化程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政府和私人企业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例如最近本地稻米公司Golden Sunland成功研发较高产量的新米种,到缅甸开发大规模稻米种植业务,一方面协助当地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另一方面也保障我国的白米进口。

此外,研发粮食与农业科技不可避免地触及转基因和基因改造食品。我们应该鼓励本地公司研发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环境控制技术等新型农业科技,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我们若要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可以通过科技化,先帮助邻近国家保障它们的粮食安全。不过,发展农业涉及土地资源,在任何国家都是敏感的课题,通过私人企业合作进行技术转移的做法,也许比较容易推进。

政府明年改组国家环境局、农粮兽医局和卫生科学局所设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将肩负起发展食品业的重任,以及加强我国在气候变化挑战中的粮食安全。除了公共部门,国人在粮食安全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减少浪费食物。去年,我们制造了80万9800公吨的食物垃圾,相当于每天丢弃2219公吨食物 ,足够装满277辆垃圾车(容量8公吨)。若能减少15%的食物浪费,就相当于减少了8万6000辆车子的碳排放,对控制气候变化是重大的贡献。此外,我们可以减少吃肉,毕竟肉类的生产须消耗更多资源。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但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只要我们对粮食与农业科技投入更多资源,掌握上游科技,国人减少浪费食物,就可把挑战转为机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