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支持迈向“零废弃”

字体大小:

环境及水源部表示,将把今年定位为“迈向零废弃年”,动员全体国人身体力行垃圾再循环,向零废弃的循环经济模式迈进。这势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长期运动,因为要改变的不仅是国人的生活习惯,更牵涉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在把“便利”内化为日常行为模式,把“效率”视为最高价值的新加坡,实现循环经济必然是任重而道远的挑战。因此,2019年不只是“迈向零废弃年”,而应该是“迈向零废弃元年”,以提醒国人这会是一场必须持续不懈的挑战。

细分“零废弃”的努力,可以分为在源头减少垃圾量,以及把所产生的垃圾分类以利于再循环两大方面。两者都涉及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减少垃圾量而言,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凡事强调便利。一般家庭在家自己做饭的现象越来越罕见,在外用餐也讲究“即用即丢”,各类免洗餐具的出现都增加了日常垃圾量。现在连解渴都习惯用塑料瓶装的饮用水,对环境的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环境竞争的激化,也导致商品周期越来越短。无论是手机或各类家电,厂商为了增加业绩,不断推出各类升级版本,而且周期越来越短,怂恿喜新厌旧的消费者反复购买。同时,产品的使用生命也刻意缩短,并且人为地提高维修的价格,迫使消费者选择丢弃原本修理后还可以继续使用的产品,而去购买新产品。这种追求无限制增长的经济模式,必然制造大量的垃圾。所以,本地“加龙古尼”收集旧货的商贩,其实正是推动再循环经济模式必须重视的一支盟军。

就垃圾分类而言,“加龙古尼”旧货商贩收购家庭废弃物的做法,对鼓励民众分类垃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日常的旧报纸、衣物乃至失修或者过时的家电品,都有回收再循环的管道。当局为了鼓励公众分类垃圾,也在住宅区设立了很多分类垃圾箱。只是,我国组屋设计的完善,却养成了国人不热心分类垃圾的习惯。旧式组屋每家每户都有室内的垃圾槽,新式组屋的垃圾槽尽管已经移到屋外,但每一层楼依然有共用的,许多居民就不愿意特地把垃圾带到地面层的分类垃圾箱丢弃。

同时,对于鼓励居民使用分类垃圾箱还有待加强的空间。虽然已经实施多年,相信还是有不少居民没有意识到,不能把厨余等无法再循环的垃圾丢弃到这类蓝色垃圾箱。当局在这方面的宣导工作还应该再加强,比如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公布成功分类垃圾的年度数据、举办定时活动鼓励居民把垃圾分类等等。要实现“零废弃”的目标,除了推出新的办法,既有的做法也可以进一步强化,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改变国人的价值观。在讲究效率的新加坡,个人的方便已经内化为最高价值。这从乱丢垃圾行为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可见一斑。如果在垃圾桶随处可见的环境里,一些国人仍然乱丢垃圾,更遑论垃圾分类这个要求更高的文明行为了。从建国的经历看,严刑峻法似乎还有其效用,但这毕竟是消极的。长远之计,还是必须持续地教育国人,特别是下一代养成新的价值观,改变只考虑一己之便的自私心态和行为。

从更高的角度看,“零废弃”运动不只是一种经济模式而已,还是一种带有道德意识的人生态度。同样是发达社会的日本和台湾,这方面的成就就值得新加坡学习。它涉及的是一种对当下的便利和安全生活环境的感恩之情,同时还懂得知恩图报,通过自己的利他行为,把这个优质的宜居环境传承下一代。在推崇消费文化的现代社会,这或许显得食古不化,但是长远而言,这才是地寡人稠、物质贫瘠的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