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去标签之弊留因材施教精神

从2024年起,中学不再分流,而全面推行科目编班,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中学会考不分N水准和O水准,改以全国统一考试框架取代。毕业证书将列学生在个别科目与所修水平的成绩。(档案照)
从2024年起,中学不再分流,而全面推行科目编班,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中学会考不分N水准和O水准,改以全国统一考试框架取代。毕业证书将列学生在个别科目与所修水平的成绩。(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2019年3月7日

在中学推行近40年的分流制度即将被“按科目编班”的新制度取代,这个划时代的改革来得不易。

从2024年起,中学不再分流,而全面推行科目编班,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中学会考不分N水准和O水准,改以全国统一考试框架取代。毕业证书将列学生在个别科目与所修水平的成绩。

教育部长王乙康前天在国会辩论教育部开支预算时宣布,逐步落实“统一的中学教育,多元的科目编班”目标。我国的教育制度再一次迎来一项影响长远的重大改革。其实,我国的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统一的中学教育,多元的科目编班”概括了未来改革的重点和精神。

分流教育的“因材施教”精神仍将在新制中保留下来,但减少了为人诟病的分流标签效应。有些家长担心G1、 G2 、G3的科目水平的区分又会变成另一种标签。这类担忧是很自然的,这也说明新制在全面落实之前,教育部还须要进行更多的说明,让未来受影响的家长充分了解新制的运作和目的,为他们的孩子做好准备。“按科目编班”是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得更为细致,针对每一个学生本身在不同科目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兴趣和才华,给予更好的发挥机会。

我国当初实施分流教育的逻辑很直接很务实,即:承认学生有“上中下”不同的学习能力,把不同能力,进度有差别的学生都放在同一课堂里学习,既拖慢了“上上之资”的学生的进度,也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配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能力一般,以及明显无法跟上的学生的利益就被忽略了。

然而,分流教育制度实施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所批评的一个焦点,教育部坚守这个制度多年,有其原因,一个教育制度的效果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且这个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它使辍学率从上世纪70年代约33%减少到目前1%之下。

分流制度越“成功”,教育也就越“精英化”,家长和学生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学生被不同的标签归类,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引起了政治领导人的更大关注,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分流制度下更突显它们的不利地位,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集体心理反弹。

近年,教育部也开始正视这类关切,逐步提出一些冲淡“精英”色彩的做法,如从2012年开始,小学会考不再公布最好学生的名字,每年会考放榜成绩出彩的小六“状元”成了绝响,社会上要求废除小学会考的呼声还是一直没有平息过。教育部三年前宣布从2021年起,小六会考改用“分八级”的积分等级来评估学生在各个科目的学习表现,不再采用与同届考生成绩相较后计算的总积分。现在看来,这是为未来的新制铺路所作的改变。

2014年,教育部继而在中学推出科目编班计划,让普通源流学生从中一起就根据个人强项修读程度较高的科目。计划取得良好成效,去年已扩大到所有提供普通源流的中学,但学生目前可选的科目只限于英文、母语、数学和科学。

所以,科目编班计划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当局累积了一些经验。但真正的全面落实,以取代分流制度,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枝节。王乙康说:“全面推行科目编班需要几年的过渡期,我们不能低估改变的挑战。当中会有运作方面的挑战,例如课表编排。校方需要时间学习、适应并创变。”新制在运作上显然比旧制更为复杂,未来几年,教育部当局还有时间听取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反馈,为具体的实施作出必要的调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