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一带一路”共赢之道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周在北京举行。(中新社)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周在北京举行。(中新社)

字体大小:

社论 2019年4月29日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天在北京落幕,与会各国共签署了总值约872亿元的协议;39国领导人也发布联合公报,首倡绿色发展和融资可持续性等原则,并强调了项目必须同国际规则对接,包括遵守市场规则及各国法律,采取开放、透明和非歧视的公共采购程序。这校正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目标的手段,“一带一路”的成功将改变本世纪的国际格局;而成功的前提,则应当立足于“天下为公”的精神,把“一带一路”去中国化。

当“一带一路”于2013年被提出时,北京的构想是通过当年连接欧亚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联想,通过提供沿线发展中国家极度匮乏的基础建设资金,协助它们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大家庭,借由同外界更广泛的经贸交流,推动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国际秩序的和谐稳定。为此,北京带头成立了多国参与的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为沿线国家的基建融资。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质疑“一带一路”背后的战略意图,倡议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响应。

这几年的发展,让这个各方高度关注的世纪性举措经历了各种变化。首先是地理概念的扩大。从其名称和历史想象,“一带一路”主要是联系欧亚大陆,部分联系非洲东岸。但是,中国也希望美洲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的加入。随着智利、萨尔瓦多等南美洲国家参加本届高峰论坛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加上中国积极在南美洲投资,“一带一路”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先的地理范围。其次,“一带一路”最初以发展当地国家的基础建设为主,但是合作的项目已经逐渐扩大到经贸领域,甚至文化交流。

这些改变会否稀释“一带一路”的初衷,目前还不易下结论。但是,西方媒体的批评声浪,却显得越来越尖锐。最大的批评是“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工具,一些沿线国家因为无法负担巨额债务,而被迫向中国让渡部分主权,因此中国是利用“一带一路”给这些国家设下“债务陷阱”。另一种批评是项目的招标过程不透明,结果都由中国国企垄断,而且还传出贪污腐败迹象。再来是项目实施后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活动,因为主要承包商都是中资企业,当地企业和工人都没有获利。

因此,本届峰会的联合公报所突出的内容,不妨看做是北京对这些批评的正面回应。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带一路”沿着公报所揭示的方向前进,不无可能回到构想所要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意。中国否认“一带一路”是其扩大外交影响力、颠覆“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对既有国际和平秩序的补充,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所履行国际义务,主动提供国际公共财的行为。所以,公报强调“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尊重既有国际法规,向各国开放等理念,有助于纠正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或妖魔化。

然而,要真正化解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或妖魔化,则必须让其充分展示“天下为公”的精神,成为中立的国际平台,让有需要、有兴趣的国家能公平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一带一路”的去中国化,一方面堵住任何针对中国阴谋论的悠悠之口,另一方面在实际上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道德经》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唯有淡化中国的身影,“一带一路”才会发挥其公共财的作用,甚至达到近悦远来的效果。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全球化正面临民粹主义、恐怖主义和各种排外思潮的威胁,“一带一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中流砥柱角色更显重要。世界的和平发展形势非但是各国所需,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条件。职是之故,“一带一路”的成功必须立足于共赢的前提,其成功也自然是世人所期待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