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全盘规划“走骑搭”三结合

作者认为,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在道路规划方面没有太大的回旋空间。(档案照)
作者认为,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在道路规划方面没有太大的回旋空间。(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最近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表示,个人代步工具导致的意外事件,令他失眠、伤脑筋以及心痛。确实,个人代步工具在人行道上与路人抢路,让不少人感受到安全威胁,尤其是年长人士。此外,电动踏板车相关的火患频频发生,也令组屋居民感到不安。因此,禁止个人代步工具的呼声,不绝于耳。

前天(11月4日),交通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蓝彬明医生终于在国会宣布,从昨天开始,电动踏板车不准在人行道上行驶,用户只能在脚踏车道和公园连道骑行。禁令实施首两个月,违例者只获警告;明年1月1日起,违例者可罚款高达2000元或监禁三个月,或两者兼施。明年第一季,禁令将扩大到其他电动代步车,包括悬浮滑板和独轮车。

蓝彬明强调,政府并不是完全禁用电板车,用户仍能在脚踏车道骑行。同时,陆交局会加快增设脚踏车道,让电板车能随脚踏车道的增设而普及。换句话说,陆交局肯定个人代步工具的功能,并在基础建设完善后,鼓励电板车的使用。

个人代步工具以及共享脚踏车的使用,符合政府提倡以“走、骑、搭”的方式,实现减少用车的愿景。然而,个人代步工具以及共享脚踏车所造成的乱象,反映了有关当局在减少用车的努力时,面对不少艰难的抉择。

正如许文远部长在《联合早报》专访时指出,目前本地有约10万辆电动踏板车,这是因为政府允许用户在人行道骑行,非常方便,因此使用率很高,但这也造成行人的安全问题。同样的,共享脚踏车业者因为有便利的无车桩模式,可以无节制地四处投放,导致脚踏车随意停放的乱象。

颠覆科技的使用虽然降低了用户及业者的成本,但是外部的成本往往转移给无辜的公众。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政府可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减低公众承担的外部成本。它也可通过监管措施提高用户的使用成本来压抑需求,迫使业者减少供应,以舒缓基础建设的压力。

在减少用车的大前提下,政府将扩大全岛的脚车道网络,目标设定到了2025年从目前约440公里增加至750公里,以方便个人代步工具的使用。目前,人行道共有5500公里。如何将脚车道与人行道衔接,让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完成“最后一里路”,这在道路规划方面颇有难度,尤其是在成熟的组屋区。

在个人代步工具以及共享脚踏车问题纷纷扰扰之际,我们或许应该把焦点拉回到“走、骑、搭”的有机结合。目前,每10户家庭中,有6户人家在10分钟步行距离内就能搭到地铁。到了2030年,这数目将增加至8户。此外,巴士服务也遍布全岛,为“搭”解决了不少问题。剩下的是最后一里路,除了个人代步工具或共享脚踏车之外,步行应该是另一个更好及更低成本的选择。

有交通学者认为,禁止个人代步工具使用人行道,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打造一个“真正适合步行的城市”。虽然新加坡处于热带地区,但是我们已建了不少有盖走廊,也有不少冷气建筑物。我们可以研究在人行道上铺设吸热的材料,以使步行更为舒适。

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在道路规划方面没有太大的回旋空间。我们或许必须在人行道、脚车道以及个人代步工具专用道之间,做出困难的选择。除了交通的面向,我们也应考虑颠覆科技对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改变。拥抱科技以及与科技随波逐流,不应混为一谈。虽然科技往往走在监管的前头,但是政策的设计应该要有全盘的规划,以避免科技造成的乱象,或更甚者社会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