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抗疫尚未成功国人仍须警惕

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适度解除阻断措施是必要的。(档案照)
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适度解除阻断措施是必要的。(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2020年5月6日

1月23日,新加坡出现第一起2019冠状病毒确诊病例,至今已超过100天。疫情从输入型病例逐渐扩散至社区传播。由于疫情吃紧,抗病毒的疫苗还未出现,政府在4月7日推出半封城的病毒阻断措施,规定所有非必要的行业停业,直到5月4日。两个星期后,政府进一步收紧条例,扩大非必要行业的范围,并将阻断措施延长至6月1日。

严厉的病毒阻断措施,初见成效。上个星期,我国完全没有出现新的输入型病例。此外,在本地社区,每日平均新增病例已从阻断措施实施前一周的31起降至上周的11起,而社区无关联病例也从平均每天12起减为五起。

因此,政府决定从昨天开始,逐步放宽一部分的阻断措施。不过,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前天在国会上表示,我国的抗疫战远未结束,人们不应松懈。他说:“与病毒的抗争不是一场冲刺赛,而是一场马拉松,而我们连一半都还没跑完。”

在疫苗还未出现前,阻断措施是抗疫的必要手段。然而,阻断措施导致经济处于半停摆的状态,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国人的生计。此外,人们宅在家中太久,都希望尽快过“正常”的生活。因此,企业与个人都期待阻断措施尽早解除。

卫生部长颜金勇前天在国会上勾画出解禁的路线图。他说,政府将根据社区病例数量、全球疫情的发展,以及检测冠病病毒与追踪接触者的能力,来决定解禁的力度与范围。他强调,解禁将分阶段按部就班展开。即使是解禁后,国人还是须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社交距离,以防止疫情反弹。

不少受灾国基于经济的考量,在疫情曲线刚出现平缓时,便迫不及待地解除封城锁国的措施。但疫情曲线平缓不等于疫情消失,而且第二波疫情的杀伤力可能比第一波来得更厉害。过早解除阻断措施,不但无法重振经济,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幸好,我国有足够的储备金与疫情展开长期的抗争。政府将拯救人命视为首要任务,并拨出600多亿元协助企业与个人渡过难关。尽管如此,经济不可能长期停摆,企业与个人也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的援助。因此,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适度解除阻断措施是必要的。

不同的人群有各自的需要与诉求,都希望不在阻断措施涵盖的范围内,或尽早被列入解禁的名单内。但由于疫情还未消失,政府在解禁过程中必须谨慎行事,在需要与风险两者之间求取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除了经济因素之外,也应将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疫情持续,对低收入群的冲击,尤为严重。这群人没有太多的储蓄,手停口停。他们之中可能有不少是散工或打零工,或在家做点小买卖。这些处于灰色经济的低收入群,没有向政府申报登记,可能不在援助配套网之内。在生计与生命之间,他们可能选择前者。我们不能让病毒攻击最弱的一环而使抗疫前功尽弃。

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疫苗也还未出现,我们的抗疫工作尚面对许多挑战。防疫专家表示,冠状病毒非常“狡猾”,总能找到盲点、弱势群体以及可以感染很多人的地方。即便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稍有疏忽,病毒就会趁虚而入。

疫情当前,我们有必要把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共同抗疫。只有当每个人安全,我们才会集体安全。只有每个人负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摆脱病毒的纠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