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韩方明:解读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格局

字体大小:

中国聚焦

前几天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社会处于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中国是否朝向更加开放、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外交到底如何规划,海外十分关心。搞清楚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格局,有助于推动中外关系、中新关系向前发展。

大国气象主动担当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折射到外交层面,实际上就是中国外交的内政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了强起来的阶段。理解了这一阶段性变化,就能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政策性变化。

中共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根据这一理念,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写入党章。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主义精神的再度张扬,进而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相互印照,追求全球范围内共同美好的生活。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入党章,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中国首次在顶层制度设计层面谋求全人类发展的一次宣言书,在某些国家执行孤立主义和独善其身原则的国际政治环境下,这无疑是中国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表现,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树立新形象、展现新气象。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是要风景一边独好还是要寰宇共凉热,显然中国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争超越国别、党派、宗教和制度的异同,不仅契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而且也让中国的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有能力也有意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为促进人类发展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积极外交超越争议

人类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唯一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对发展道路的争议进行了超越。那么,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中共十九大报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了明确阐述,二十个字: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大同,人类一家,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理想世界。从理想的阳光照耀进现实世界,是困难的,但也存在历史性机遇。

习近平曾经提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大论断。三大论断之间逻辑严密,互相支撑,为不同文化根基、不同社会治理模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提供了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方案。这也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具体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从三个层面来看: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从器物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第二位美国贡献的一倍。“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

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发起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从精神层面来看,提供了一系列观念性公共产品,比如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中,新加坡是重要的金融平台,中国对外投资有三分之一 是通过新加坡通道实现的。从中新两国的传统友谊和历史渊源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新加坡主动发挥在东盟(亚细安)框架内的引导作用,利用文化背景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更加积极进取的角色。《诗经》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政治互信,历来都是经济互信和积极外交的奠基石。

回到中国外交传统来看,中国一直主张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并将其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中国低调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也同样适用于这种逻辑。这意味着中国执政党始终将内政放在优先地位,对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总是略显犹豫。这种状况一度使中国外交颇受诟病,一些外国舆论甚至质疑中国是否堪当外交大国,时而推销“中国责任论”,时而宣扬“中国强硬论”。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中国曾经长期有三重身份: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方文明古国,这三重身份让中国的外交长期低调,但现在应该再加上一重身份:世界大国。而这个大国之大,既有物产之丰饶,人口之鼎盛,地域之辽阔,更关键的是能力之强大,道义之担当,责任之肩负。从低调外交到积极外交,这是习近平执政以来在外交层面的显著变化。

我认为,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这种变化: 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外交自强。

外交自信源于中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客观认知,中国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外交自觉源于中国对当今世界的客观评估,也就是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为当今世界发展困局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外交自尊则是既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风骨,又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展现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外交自强则是要主动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引领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悬隔了争议,用共同发展、互相协助来实现大同世界。

改革开放发展共享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了。步入新时代,中国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鲜明地体现在传播改革开放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工业化经验——基础设施先行,惠及民生;脱贫致富经验——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减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成本,鼓励它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李光耀先生为首的新加坡老一辈改革家、战略家曾经向中国输出了新加坡的先进治理经验,新加坡前副总理吴庆瑞博士甚至担任了中国政府的首任外籍顾问。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中新两国互相学习发展经验的大本营,市长班25周年,连氏学者10周年,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中国政治和经济精英,他们在中国改革的征程中正在快速奔跑。从新加坡到中国,不同的国家通过互相学习,共同实现了各自发展,这其实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实现的现实佐证。

实现全面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的新目标。何谓全面现代化,其中一个含义实际就是真正有实力成为世界和平与世界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世界冲突的重要调解者和世界文明与创新的领先推动者。

梁启超先生曾经将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这也体现了中国三种不同的身份。今天,“中国的中国”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亚洲的中国”讲的是东方文明。“世界的中国”则更加突出中国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新兴大国的身份,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通融合。

以“中国通”实现“天下通”,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我相信,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实施,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将不断获得增长机遇,并反馈到国民生活的改善上。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察哈尔学会会长

本文根据作者10月27日在南洋理工大学

善治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