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不平衡的中印认知差异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从上世纪初开始,同样蒙受西方殖民之苦,并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印两国,几乎同步开始对对方产生了兴趣。这其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基于政治考量,对于印度民族复兴运动极其热衷。至1927年泰戈尔访问新加坡,著名的谭云山先生与之一见如故,并受其邀请前往泰戈尔所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任教,并为该大学的中国学院以及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谭云山、泰戈尔等的艰辛筹划,以及民国要人蔡元培、戴季陶等人的支持下,1934年成立了中印学会。此学会先后向印度的印中学会与印度国际大学赠送了10万多册图书,并在印度的大学中设立中国国学与佛学讲席,尤其是1937年在印度国际大学之中成立了中国学院,并由谭云山任院长,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的中国学研究。


而谭云山本人,也通过穿针引线,成功地促成了1942年中国抗战最为艰难时期蒋介石对印度的访问。自1944年始,双方有了政府的学者交换项目,其中1948年印方特派遣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到北京大学担任梵文与印度学教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两国间短暂的蜜月期,而一场边境战争最终让两国的关系彻底跌到了冰点以下。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