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余淼杰:中非合作减贫 投资优于贸易

字体大小:

经点

上期讲到中非经贸合作方兴未艾,有助于非洲减贫。不过,以当前中非两边的经济态势,要实现合作减贫,其实投资优于贸易。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看对外投资的盘子。中国2014年的对外直接投资达1400亿美元(1979亿新元),就金额来说,与中国4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比起来,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不过,绝对值的比较意义不大,关键是相对值。中国的对外投资目前占全球7.6%的份额,比起中国全球11%的出口份额,虽说小点,但如果说目前中国的出口是抢尽了大家的眼球,那么相比而言,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就被市场大大低估了。

就中非合作而言,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比之其他大洲,其实是走在前面的。目前,中国在非洲51个国家都有投资,覆盖了85%的非洲国家,而中国对世界各国全球的覆盖率是79%。中国目前有1.5万企业走出去,走到非洲的就有2500家左右。

当然,这些企业在51个非洲国家投资,并不是同种模式,铁板一块。解开来,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自然是矿业投资,中国在安哥拉和苏丹的石油投资就是两个好的例子。第二类则是修桥修路等建筑类投资。几年前,中建中信在阿尔及利亚修的横跨全国东西走向的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就是标杆。第三类是市场导向的投资,比如华为在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建的3G网。

不过,最有意思的应该是中国劳力密集型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最典型的两家企业可能是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东莞华坚鞋业、在马达加斯加投资的包头鹿王羊绒企业。这两家企业在非洲目前是做得风生水起。华坚在埃塞俄比亚已经雇佣了3000多员工。而鹿王在马达加斯加也是挣得钵满盘满。

为什么劳力密集型企业要跑去非洲投资呢?理由很简单,蓝领工人工资上升,在中国已是不争之实。劳力密集型企业在中国目前其实已成鸡肋产业,吃之无味,舍之不甘。出路其实只有一条,就是走出去,到劳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去。

但路在何方呢?是东南亚国家吗?人家离我们最近,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过,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实并不是中国劳力密集型企业的诺亚方舟。原因是这些国家人口规模太小,而中国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规模太大。哪怕这些产业转出去一部分,当地东道国的工资马上就上去了。那么,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又得继续长征,寻找下一个成本更低的国家了。

而非洲则不同。非洲有规模巨大的劳动力供给,是全球最后的一块劳力成本洼地。以东亚的埃塞为例,目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50人民币(54.5新元),相当于中国东莞的一成不到。而当地工人的劳力生产率大致是东莞工人的一半左右。 这一比较,非洲的比较优势就很明显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到非洲去投资,比进出口更能有效地减贫呢?我们来算个数就知道了。目前中国在劳力密集型产业就业有多少人呢?保守的估计也有8500万。换个角度看,目前在非洲制造业的就业总人数也就1000万。所以,如果中国转移10%的就业岗位到非洲去,那相当于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创造多一倍的就业量。中国有句老话,要想富,得修路。对非洲而言,要脱贫,得有工打。

不过,会有人说,这部分工作机会转出去,中国不就失去了一样多的工作机会吗?非也。因为中国事实上在这些产品上已无比较优势,在全球竞争下,转不转都是保不住的。

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在非洲挣了钱,从微观企业角度讲,老板多少可以分红给员工。员工自然高兴。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对外投资一多,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自然就上去了。事实上, 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应该多在服务业上。从这个角度上看,大众创业就提供了一条好的出路。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