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小六会考改革的拼图

字体大小:

慢三拍

整个学习过程是重在打通自己愿意精专的领域,或所要的宽广路径,哪怕今天进不了热门的中学,专院和大学,仍可因为有了之前的积极进取心和为本身所长所好打好基础,在踏入社会后继续发展,甚至再学习。更重要的是,这些宽广的学习心态与发展,让自己在日后可更自如地转换跑道,拿起另一门学问或才艺,或发展自己的人生下半场、第二人生。

有家长的孩子被选参加全校华语演讲比赛,家长于是四处打听哪里有儿童演讲课程可以给孩子报名,希望演讲加强班能让孩子有好表现。

这是教育部7月13日宣布小六会考改革前,一名小学家长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无论是为孩子的学业成绩或为孩子的种种学习与活动表现,并不罕见。小六会考的评估与升入中学的分配改制后,家长会如这次改革目标所期许的,减压吗?家长压力不减,孩子的精神和能力负担还是会紧绷。

不少家长的担忧与专家分析,都指向新评估制会把竞争压力转向直接收生计划(DSA),制造另一重压力,因为这将是帮助孩子进入心仪名校或热门学校的通路。而直接收生计划当初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考前可凭学术以外的才华报读热门学校。这对学业成绩较一般的学生,至少有进入这些热门学校的机会。新评估制因为会有更多学生考取到相同总成绩,这会给这计划的目标带来许多变数。

一是父母自然会指望孩子可通过直接收生计划来保热门学校的学额,这将给孩子除要搞好学业以外,还要加强才艺的压力。

二是上述涌入的DSA保学额竞争,将让学业一般的孩子,想通过才艺进入热门学校的门变窄。

三是经济条件有限家庭的孩子,因没能力参加任何校外才华加强班或补习班,同样也会面对通过DSA进入热门或心仪学校的机会变窄。

教育部正在检讨2004年推出至今的直接收生计划,上述几个新评估制对这计划可能产生的问题,是不少家长的疑虑,是值得检讨工作正视的环节。

一些家长圈在讨论评估新制时,也提出教育部或学校何不把学生的品德、课程辅助活动(CCA)、个人社区服务等也纳入学校收生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同等总成绩学生“定夺标准”(tie breaker)的其中考量。这可贯彻教育部在这次改革中所强调的精神,即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教育,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群、美,这五育的平衡发展。

推展全面教育、摈除分数和学业成绩至上思维,以及减少学生的不必要压力,是教育部这些年在设法推进的长远目标,不同阶段的大小制度检讨与改革,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和执行意志才能贯彻这些教育精神与长远目标。而家长和雇主是改革路上缺一不可的伙伴。

纵观这几天的小六会考改革反应和疑虑,似乎仍环绕在孩子进入热门学校的机会与管道,和新评估制是否真能减少压力等细节上。改革的一大目标——更侧重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与进度,以及让学生较有时间和空间追求学术以外的才艺,却甚少讨论和反馈。

如果把侧重学生的自身学习进度,和发掘与发挥自身的特长与才华,放在我国近年一再推动的终身学习、技能创前程等全国计划图景上,小六会考评估制的改革应是这图景的一部分,而且是从幼年就要开始这样的文化。教育部接下来会跟家长谈和解释小六会考改革,而这次改革的小拼图,是如何结合在包括终身学习等大图景的拼图中,更应加以阐明,才不会让家长仍聚焦于总成绩的评估与中学的学额分配等制度上,仍是见树不见林。

如果借用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跨国、跨区域经济合作概念“一带一路”,这个全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也可以形象化地概括为我们教育的长远目标,即让每一个新加坡人,从幼年到乐龄阶段,都可以先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专长,在不同的阶段继续学习与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真本事。换句话说,整个学习过程是重在打通自己愿意精专的领域,或所要的宽广路径,哪怕今天进不了热门的中学、专院和大学,仍可因为有了之前的积极进取心和为本身的所长所好打好基础,在踏入社会后继续发展,甚至再学习。更重要的是,这些宽广的学习心态与发展,让自己在日后可更自如地转换跑道,拿起另一门学问或才艺,或发展自己的人生下半场、第二人生。

关键仍是自己的进取心和人生态度。而这方面,家长和社会是孩子培育终身学习文化,积极做好每个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关键。学校在推进这种文化时,包括在发展学校才艺项目时,同样不能让家长和学生感觉学校仍是分数至上的收生心态,否则即使是培育才艺,学校还是会落入只看分数不看学生潜能与进取心的功利倾向。

长远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太重视功能与经济出路,少了每门学识、技能背后的人文背景与文化,以及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这包括语文的教育。

已有家长反馈,在小六新评估制下,每个科目更要考到好成绩才能增加孩子进入热门或心仪学校的机会,华文仍是家长所担心的科目之一。这样的担忧,在不可能改变的我国大语文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但语文的学习在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下,不应还那么功利,那么功能性而毫无情趣。如果有学生可以因为追看韩剧、欧洲球队而热衷于学习它们的语言和文化,本身的母语学习不可能没有更好的办法。语文离开生活面,软文化和人文背景,都难以持续。这方面,语文学习的素材,可充分利用简单的新闻资讯与视频、新加坡的街道与旅游典故等文化遗产和软文化、巴刹与小贩中心等方面的生活素材,并探讨如何让富有人文与历史背景的成语能活学活用,不必只借助华族传统节日。不过,这也意味着巴刹与小贩中心等最有机会接触母语的生活面,应继续发挥语文生活化的角色,如果连这些地方的点餐和招牌都只有英文(包括其他族摊位),学生的母语接触面就更少了。

任何科目与才艺的学习,如果只为升学,只急于从补习中心拿到怎么考取好成绩的门路,这样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终究要失败,培养的只是一批批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所谓的德、智、体、群、美仍只是虚名和虚设。自身的进取心与终身学习的文化,不是为考试,而是让自己有更丰富的人生与经验,同时回馈社会。而丰富的人生,不能没有人文知识,没有人文关怀。

(作者是本报副总编辑

gohsh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