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分数难判潜力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如何恰到好处推行因材施教是门艺术:推行不力,孩子无法充分发挥潜能,过度推崇则会产生精英制,不必要地分化学生。

友人的女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唯英文一科碰上“宿敌”,总是屈居班上“老二”。今年年中学校英文考试,小姑娘“扬眉吐气”考得97分,以两分优势打败宿敌。朋友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对自己不辞劳苦,每个周末送女儿到西部上英文补习班的决定沾沾自喜。

不过为小姑娘高兴之余,我难免也同情起她的宿敌。看着儿子95分的考卷,他父母作何感想?

为纠正过度重视学术成绩的社会弊病,教育部从多方着手,调整教学手法和学校分配程序,并于上周宣布小六会考改革,以科目的积分等级取代T-score总积分制。

教育部代部长(学校)黄志明解释,这能避免过于细致地区分学生成绩,希望能减轻学生压力。不过部分家长对此存疑。

是家长还是教育部更有理?简单地做几道数学题便明了。

旧有的总积分制是根据特定方程式,将个别学生与同届考生平均成绩做比较后计算得出(可参考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网站)。

按此方程式,假设某年会考,全国考生的英文平均分为80,反映考试成绩分布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为9,那么英文超强、考获97分的小明,该科可获积分为68.89。

如果小明四科都考97分,而每一科的全国成绩分布都一模一样,那他的小六会考总积分将为276。

至于每科都考92分的小雨,在这样的计算法下,总积分则为253。

从以往的入学情况来看,所有顶尖名校将敞开大门欢迎小明;同等聪明但答卷特别粗心的小雨要入读顶尖名校,则得靠相当多的运气。

但97分和92分的学生,能力和资质真的差那么多吗?

根据新的积分等级制,小明和小雨则因每科都在90分以上,所以四科皆获1等级,两人的会考总分就都一致为4分,有同等机会入读顶尖中学。这正是教育部所谓的不那么细致地区分学生成绩。

不过,家长称新制度无助减压也不难理解。

在新制度下,90分以上和74分以下的等级区间虽较宽,75分至89分的等级区间仍很窄,每五分就是一个等级。换言之,不论新旧制度,成绩徘徊在75分至89分之间的学生,依然得“分分必争”。

减压不是单靠制度调整就能达到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学生要改变心态。除非我们愿意颠覆整个制度,分配学校时遵从平权主义,既不分流,也无视考试成绩。这或能消除压力,但从海外例子可见,这样的制度也有其弊端。

其实,新的积分等级制关键不在减压,而是传达一个重要信息——97分和92分的学生潜力不相上下。最重要的是,这有助让各校更多元。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精英”学校,日后不再只有每科都考97分的学生,90分的学生也能来报到。

当然,前提是教育部必须谨慎检讨会考成绩以外的入学途径,例如直接收生计划等。新积分等级制将有更多学生同分,如果允许学校根据学生才能进行第二轮筛选,或会变相助长“拼爹”现象——为脱颖而出,家长将抢着砸钱给孩子补“才能”。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出现,如不纠正,最终只会削弱会考改革的意义。

有当教师的朋友对改革不以为然,认为积分等级的区间不够宽,无助消除人们对精英学校的追捧。

进一步放宽区间绝对值得探讨,不过需要时间摸索,逐步推展。

考得90分,甚至是80多分的孩子,潜力未必不如满分的同学。安排他们一起学习,遇强则强,前者大有可能赶上进度,甚至超越后者。不过因材施教不是没有道理。硬将学习能力悬殊的孩子安排同班,只会给孩子徒添压力,两头不着岸。

如何恰到好处推行因材施教是门艺术:推行不力,孩子无法充分发挥潜能,过度推崇则会产生精英制,不必要地分化学生。我国的因材施教目前稍过了头,但我们也得慎防矫枉过正。

待当局寻得最佳平衡之前,望家长能看开一些。95分或许不能让孩子成为全班第一,但真的已很赞。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nghuimi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