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义:中国经济新常态

字体大小:

义点义见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然从讲究潜规则转向明规则。这符合新加坡企业的行事风格,也是新加坡企业的价值和比较优势所在。

上周,我把手头上一些人民币换为新元。钱币兑换公司老板苦笑说道:“我好些客人以前每个月都把赚的钱带回来,一换就是好多。现在不行了,不但来得少,而且越换越少。”

是的,相对于三四年前,我们现在听到的似乎更多是“中国生意难做”的感叹。

两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所谓“新”,是指由于种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限制,以及失去人口红利和全球经济低迷,中国过去30年的双位数高速增长,到今天已不可持续,未来将是个位数的中速增长。所谓“常态”,是指这个状态将维持相当长、相当稳定的一段时间。

前几年,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速的目标是“保八”。去年经济增长率为6.9%,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一次,基本维持住了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大约7%”目标。至于今年经济成长增速,中国政府首次以区间方式,为经济设定了6.5%至7%的预期目标。今年第一、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都是6.7%。从全年趋势看,如果第三、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降至6.5%以下,不会太令人感到意外。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处于下行格局,仍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和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基本仍是稳定,硬着陆的危险不高。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几个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近些年来,货币发行增速远远超过经济的名义增速。由于超发货币的充斥,楼市和股市泡沫越吹越大。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需求严重不足,库存严重,甚至形成“鬼城”,房产价格不断下滑。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却仍剧烈上涨。人们担心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势必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保住楼市不垮,是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其次,是债务风险。过去,为了刺激经济,也为了政绩,地方政府大举借债,投资各种基础建设;之前可以通过土地财政还债,现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不景,而且在反腐运动下许多官员采取“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工作态度,大型建设不容易上马,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债务风险高企。

在企业方面,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负债累累。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到今年5月末的最新统计,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2.15%。为抗衡风险,银行对民营企业缩紧银根,进一步导致民企融资困难。

中国经济面对的问题还包括: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首的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外需疲软,内需回落;社会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由于原有分配体系的不均,伴随而来的住房、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社会问题越发尖锐。反腐也带来经济压力。如果经济和民生问题恶化,造成社会动荡,严重的话会进一步引发政治危机。一个不稳定的中国所影响的远远不止中国人。

过去10年,中国主要是以刺激方式来“稳增长”。到了今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结构”,对内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外则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加强对外开放,争取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下行,新加坡在华企业如何应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危机中总潜伏着机遇。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已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将来更是如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将为第二、第三产业带来大量商机。第二、第三产业恰恰是新加坡在华企业的强项,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比较优势。

从1990年代至今前后跨越20余年,中新两国政府的三个合作项目,代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见证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苏州工业园区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和城市规划和治理水平;天津生态城则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则以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推动中国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契合“一带一路”愿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新加坡在华企业有望从中获得红利。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然从讲究潜规则转向明规则。这符合新加坡企业的行事风格,也是新加坡企业的价值和比较优势所在。然则,经济下行毕竟挑战大于机遇。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没有主场优势的国外市场,更要牢记强龙不压地头蛇。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过江猛龙。

(作者是隆道研究院总裁,本文仅代表个人看法 chinyee_koh@yahoo.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