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奥运会的别样新闻

字体大小:

舒不知

奥运会四年一次,短短十几天,聚焦众人视线。

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比拼;而媒体在场下进行着另一种较量,看谁的报道更快、更好;谁的照片拍到最难得的角度或瞬间。这次奥运会,不少记者却因为报道有悖于人心所向而成为新闻人物。

BBC知名体育记者约翰·因沃戴尔(John Inverdale)前几天因采访时的言论,被指有性别歧视而遭炮轰。当时,英国网球名将默里(Andy Murray)刚卫冕奥运网球男单冠军,因沃戴尔采访时称赞默里“是第一个卫冕奥运网球冠军的人”。默里马上指出,美国威廉斯姐妹“每人都已经拿了四块奥运金牌”。

这句话迅速被网民挑出来,默里成了尊重女性的英雄,因沃戴尔则千夫所指。《哈利波特》作者罗琳都发推文说:“默里提醒了因沃戴尔,女人也是人。”一天内就有一万多人点赞。

各路媒体于是紧跟舆论,再打上抢眼标题,对同行毫不手下留情。

从每日的网络热贴来看,性别歧视是本届奥运会报道最常见的问题,多家世界一流媒体都中枪。被骂的言论包括,将美国女泳将凯蒂·莱德斯基比作“女版菲尔普斯”(网友:怎么不说菲尔普斯是男版凯蒂?)又或是匈牙利女泳将霍苏夺冠时,镜头转向看台上的丈夫兼教练,解说员说“她的成绩都要归功于他”(网友:怎么功劳全被他拿去了?)

其实,这次奥运会报道比往届更有性别歧视色彩吗?恐怕并非如此。只是四年前、八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人们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度不如今天;而缺少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往年的不当言论未能被放在聚光灯下。

除了性别歧视,也有其他类型的报道引起热议。在本地,资深体育记者也因为对柯正文不够配合媒体访问的一篇评论,而遭网友批评对运动员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同理心和人情味。此外,美国体操名将拜尔斯的身世令美国记者反复求证,因为记者不能接受拜尔斯把祖父母说成是自己的“父母”。网友指出记者的错误,相关报道想必也教育了很多对收养的概念理解片面的人。

扪心自问,不敢鄙薄同行,上述的一些错误也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

有数十年采访经验的因沃戴尔59岁了。在他体育报道生涯的前20多年,人们的媒体选择不多。那时的他是成千上万体育迷的双眼,人们通过他的采访和报道了解赛事,走近明星。但近些年来,他不止一次在网络上被骂。

今天的人们,资讯来源如此多元。媒体评论赛事,然后看官再评论媒体。传统媒体进行第一手报道,再由社交媒体做第二次筛选,让好的报道在一次次“转发”中扩散;而坏的、糗的往往传得还要更广。传统媒体直击现场,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自媒体、意见领袖或是某个普通公众诟病,然后在社交网站上一传十、十传百。

被称作“无冕之王”的媒体当然还可以引领舆论,但随着社交媒体颠覆了舆论景观,“百姓”成了无冕的“无冕之王”。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也是一堂难得的媒体课。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执行级数码记者

shuy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