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凡:笔名趣谈

字体大小:

尘人凡语

余凡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学习爬格子。当时取的笔名林舒,原意是祈愿多病的身体会变得健康,使精神舒爽。没想到这与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名字不只字形相似,连读音也毫无差别。难怪有朋友因此开玩笑,说我有意掠美。我问心无愧,便继续沿用。

有一回,我投了一篇内容感伤的稿子给南洋商报的《青年文艺》,发表时,编者杏影先生换掉我的笔名而改用我的原名。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笔名有时会与文章的含义不相称,于是改用“徐帆”为笔名。

记得70年代末,计划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临风集》时,承诺资助的文友蓝端先生嘱我自己设计封面。我结合书名和笔名的意涵,画了一幅孤帆迎风破浪的图景,蓝先生看了觉得不适合,要我修改。我修改、重画后,他仍然不满意,我只好让他拿主意。

其实,我取“徐帆”为笔名是有特别含意的。它不仅标示我过去一段人生的际遇,一场感情的波折,以致影响我学习写作的情况——又慢又少;加上我本来谨小慎微的性格,写东西总要再三地修改,直到尽心尽力为止,因此我不介意写得少和慢,但希望投稿能一帆风顺。

这个笔名一直用了二十多年,还用它出版了两三本小书。以为可以放心使用了,不料有一天与一位文友邂逅时,他笑着说:“哈哈,你怎么变性了,不但成了电视演员,而且当了人家的太太!”在我的探询之下,他才透露:有位中国女电视演员也叫徐帆,只不知是艺名或原名罢了。难怪文友要拿我来调侃。不过,差堪告慰的是:这回我可不是掠人之美者,因为我不只年龄比女演员大许多,而且比她更早取用这个笔名。

有时候,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和尴尬,我会把这个笔名来一番脱壳去鞘,就是省去偏旁或部首,便成了“余凡”。我喜欢它笔画简单,又有自谦的含义。没想到不久之前看本地摄制的一出电视连续剧,听到一句“余凡已经去世三年了”的台词,不禁愣住!起初还以为听错了,后来看到了文字,不得不相信这个巧合。想到重名是难免的现象,也只能一笑置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