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余:游老店

字体大小:

美人鱼

小镇,以前或许就是那样生活小店林立,如今一一退场,它们提供的生活功能难道我们不再需要了吗?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见一斑。

这几个月,好些朋友不约而同玩京都去,看得心痒痒,只得拿起朱天心的《三十三年梦》,文宣说书是关于她33年来每到京都的文字记录。第一次游京都前,朱天心的《古都》是阅读材料之一,想不到作者对另一城市的书写延续那么久,十多年后再读,像连续剧,也继续我的京都之旅。

读下去,她的梦里人事记忆更多,主要上演在京都,有些则在东京,不是游记。我也倦了旅游文字,反觉趣味。书里有一段说第一次出国到东京拜访胡兰成,同游京都,“才与年纪有1200年的京都际遇33年,我已有怀旧之慨,我有幸看到那时尚未地下化的京阪鸭东线,且先看看丹波桥至京都的駅站名:丹波桥、墨染、藤森、深草、伏见稻荷、鸟羽街道…好一幅清明上河图,还有花有草,有画面有香气,十里熏风。”

记1979年游的这篇文字有一段读来特别有感:“那时的小镇街道多可爱。……小镇最(也唯一)热闹的主街一家连锁店、名牌店都没,一家家是富庶生活机能所需的店家:喫茶店、花店、书店、家庭杂货五金店、小食堂、小肉铺,和洋瓷店、洋裁店、美容店、和菓子、洋菓子店……十年后我再去,这些店一家不存,取代的是麦当劳、Mister Donut、31冰淇淋、无印良品、连锁超商激战区,我像武陵人一样再找不到旧时路。”

小镇,以前或许就是那样生活小店林立,如今一一退场,它们提供的生活功能难道我们不再需要了吗?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见一斑。前年再走京都,继续未完的旅程,看了好多精彩地方,有家街边小小店,虽然只路过,却一直记着。那只是民居小路,一排都是住家,一两家便利店,它卡在中间特别显眼,因为敞开大门,店里杂货一览无遗,大大的招牌。我们东张西望,和店主鸡鸭对话,看看摆设的货品,很亲切,因为很像我们以前的杂货店。忘记是不是买了一件小东西,心里静静希望下次再来它还在。

京都有好多漂亮老店,百年甚至几百年,老得体面又光鲜,或许太光鲜,少了一点在地生活味道。有一次在河原町遇上一家卖扫帚的店,想起京都人寿岳章子写的:“没错,这是家扫帚店,店名叫作内藤利喜松商店。自从父亲定居京都以来,便经常去那里买扫帚。我们几十年来都是用这家店的扫帚来扫地,因此这家店让我很怀念。”我进去的那家不是内藤利喜松,不过气氛近似吧,除了扫帚,还有一些棕榈制品,大大小小,用于不同清扫工作的专门工具。老板向我们解释,用铜线扎的扫帚,可用较长时间。

闹市里邂逅这样的老店时,周围都是摩登商店,没有觉得格格不入,京都可爱之处就是还有人买手做扫帚,意味着有人在家里还用扫帚扫地,就如寿岳章子说的:“内藤家扫帚将我们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那一趟行程,有想寻访多几家这样的生活功能店。去看老店,其实瞻仰的是成为过去的生活方式。

法国摄影家阿杰(Atget)为巴黎留下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街道影像,我喜欢看的是那些街道商店,形形色色,可以想象谁在买那些物品,又是谁来买那些东西。阿杰总是在清晨,城市热闹还没开始时,扛着重重的大相机(那时代没有傻瓜机呀!)选中地点,架起三角架,让底片慢慢感光,所以看他的照片,除了过去年代的景物,其实还有过去年代的节奏,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慢慢的看——下次再访京都那家杂货店或扫帚店,或许要先练就这姿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