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切·格瓦拉传奇

切·格瓦拉风靡全球的图像。
切·格瓦拉风靡全球的图像。

字体大小:

城中眼

古巴革命成功后,格瓦拉不曾迷恋权势,更不曾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打压政敌,他以对抗帝国主义为己任。

荧光幕上看到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右手抓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左臂,两人虽然手臂相交,却不见高高举起。美国与古巴在冷战后敌对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14年底双方才历史性破冰,这手臂相交的一幕是两人在哈瓦那的革命宫举行会谈之后,被摄影记者捕捉下的微妙镜头,经过一些媒体炒作,变成上周有趣的国际花边新闻。

在一阵纷纷扰扰的美古会谈新闻之后,不知为什么,我却想起了曾经风靡全球多年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辞世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格瓦拉却一直没有被世人遗忘,很少有政治人物和他一样,去世多年仍然像超级巨星似的,为全球无数人所景仰,同时成为不论是左派、右派,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共同的偶像。不信你看看多少自命很酷的前卫青年,穿上印着切·格瓦拉人头像的T恤招摇过市,俨然反主流文化的象征。

切·格瓦拉一生虽短却波澜万丈,他的故事独一无二,说来悲壮,却又带着一丝唐吉诃德式的浪漫色彩。来自阿根廷一个上流社会家庭,长得一脸帅气的医科学生,原本有大好前程等着他,可他却抛下了世俗的繁华,加入古巴革命,跑到原本与自己并不相干的穷山恶水打游击,与古巴游击军领袖卡斯特罗并肩作战。

成功推翻古巴独裁政权后,格瓦拉一度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等要职,但为了继续完成自己那未竟的革命事业,他终究选择卸下官职,自古巴出走,秘密组织队伍进入刚果从事游击战,但因种种原因,终究铩羽而归。1966年,切·格瓦拉继续其游击行动,伪装成商人潜入玻利维亚,建立新的游击据点;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被捕,并在次日未经审判,在玻利维亚丛林被枪决,出师未捷客死他乡,终年才39岁。迟至1997年,切·格瓦拉的遗骸才在玻利维亚的一座村庄寻获。

奥斯卡金奖名导史提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几年前曾以电影语言叙写了这则古巴传奇。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集《切:28岁的革命》(Che:The Argentine)以格瓦拉1956年到了古巴,辗转经过内心挣扎,最后投入古巴革命的生命历程。下集《切:39岁的告别信》(Che:Guerrilla)则讲述他在玻利维亚展开拉丁美洲革命,最后走向死亡的故事。索德柏这部描绘传奇英雄的电影还入围当年康城影展,并将饰演切·格瓦拉的贝尼西奥·迪托路(Benicio Del Toro)送上影帝宝座。

切·格瓦拉的形象不知何时开始被时尚设计界广泛利用,有一度切·格瓦拉还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印有他人头像的T恤几乎成为全球时尚标志,格瓦拉自己怎样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被终其一生倾全力对抗的资本主义看上,还被消费得如此商品化。

格瓦拉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因为他以身试法,写下令人动容的英雄传奇之外,也由于他勤于写作,擅于以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理念。在古巴大革命期间,他记录了游击战过程,分析每日战况,日后还根据这些日记写出《古巴革命纪实》《论游击战》等战地著作。几年前读格瓦拉的《古巴革命纪实》与《玻利维亚日记》,其中《玻利维亚日记》是格瓦拉最后的手稿,也是他生命最后的见证,日记写下天气、事件、感受,甚至阅读心得和自我省思,记录了他在玻利维亚游击生涯的点点滴滴。最后一篇日记写于他被捕的前一天,这一天的日记,他写得云淡风轻:“自游击队成军以来,至今已满11个月了。情况不复杂,还颇有田园味道……”语调中既无悲观,也无焦虑之感,没想到两天后他却远离人世。也因为切·格瓦拉流传后世的日记与著作,世人得以知道,这世上真有人为了理想与信念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正如切·格瓦拉留下的名言:“人会死,但思想永不灭。”

在一些人眼里,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切·格瓦拉,在今时今日看来已经过时,但不应否认的应该是,格瓦拉为了实现理想冒死付出的奉献精神。古巴革命成功后,格瓦拉不曾迷恋权势,更不曾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打压政敌,他以对抗帝国主义为己任,在他著名的,写给古巴前总统,也是他的老战友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格瓦拉说:“世上其他国家需要我尽点力。我能前去但你不能,因为你承担古巴元首的重责大任,该是我们道别的时候了。”格瓦拉又说:“哪里有帝国主义,就在哪里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治愈任何创伤。”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是浪漫迷人的,带点不真实,或许吧,这也是为何至今仍有那么多人尊他为英雄。今日看来,20世纪的古巴英雄切·格瓦拉尤其是一则不老的神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