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待字闺中

字体大小:

心海遗珠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位列上流的上士、大夫、诸侯,乃至天子的贵族男子,年及20即需束发并立冠。《礼记·冠义》明确指出:“冠者,礼之始也。”可见古人多么重视标识着长大成人的“冠礼”,而这个成人礼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取字。所以,古代的上流人群都有名有字。像中下士和农工商这些不配取字的阶层,皆可视为下流之徒。

笼统地说,古人起名取字的原则大概有五个:一是用来表示兄弟长幼的排序,如三国时东吴的孙家兄弟,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这里头“伯仲叔季”的排行一目了然,绝对不会像刘老太公那样,糊里糊涂地把明明是老三的刘邦叫刘季。二是名和字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并列辅佐,如屈平字原、班固字孟坚、诸葛亮字孔明、陆游字务观、郑樵字渔仲。三是意义相顺、扩充补饰,如徐干字伟长、钱谦益字受之。四是意义相反、互为矛盾,如韩愈字退之、徐退字进之、朱熹字元晦。五是延伸联想、形成雅趣,如关羽字云长、贾岛字阆仙。

既然古人的名和字关系那么密切,仔细研究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名和字,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加贴近古人的想法和心灵,甚至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发现?比方说苏门四学士里的秦观,这“观”字到底该念阴平或去声?讲台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来来来,且把史籍中能够找到的秦观兄弟的名和字都一一排开,或许就能说个清楚明白了。

据史书所载:秦观,字少游;有从弟秦觌,字少仪;秦觏,字少章。

按字典的解释,“觌”的意思是“以礼相见或拜见”。孔子曾告诉仲弓“出门如见大宾”,凡事要讲究礼仪,所以秦觌,字少仪。“觏”的意思是“罕见或遇见”,而“章”的本意是“乐章或画彩”,后又引申为诗词文章的“章”。因为锦绣文章难得一遇,所以秦觏,字少章。由此类推,秦观的“观”字,必定是“察看谛视”的意思,也就是秦老爷子希望儿子在“束发立冠取字”之后就离家远行,四处游历以长见闻,所以秦观字“少游”。

贵族男子有“束发立冠取字”的成人之礼,女子又当如何?《礼记·内则》规定:“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曰:“女子许嫁,笄而字之。”说明士女(亦作仕女)在15岁(按:有学者考证为初次月事来潮,即拥有生育能力)时,也要束发、行笄和取字,表示她已届适婚年龄。在此之前,由于小女孩头发随便乱紥一如树丫,因此被唤作“丫头”,且尚未取字,不算成人。这就是成语“待字闺中”的典故。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社会虽然也还有上流下流之分,可大家早就跟只会赌博喝酒斗鸡踢球的刘老太公家一样的有名无字了。泱泱的礼仪大邦,在毫无节制地滥行经济开发的风口,在横流的物欲淹没基本道德的浪尖,许该停下脚步静心想想:什么时候才能换下贪婪浮躁的嘴脸,让那些早被遗弃的优良传统,从每个灵魂最纯净的角落,慢慢地“待自归中”?!

笔心

在横流的物欲淹没基本道德的浪尖,许该停下脚步静心想想:什么时候才能换下贪婪浮躁的嘴脸,让那些早被遗弃的优良传统,从每个灵魂最纯净的角落,慢慢地“待自归中”?!——木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