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元:文物发烧友

字体大小:

开门见山

最近参加了文化遗产节活动,跟好多文物发烧友见面、交流,大家都十分感慨,现在政府是比往年更重视文物的发掘和保存,而且,也注意到普及文物知识的重要,举办文化遗产节,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行动。

文物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是历史的实物记录,比文字的历史记录还要真实、可信。

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民间文物爱好者的贡献,他们凭着一股热忱和干劲,锲而不舍,没有酬劳,默默无闻地收集文物。他们当中多数人都不是做文物买卖生意的。当文物局号召大家捐献文物时,他们就无偿地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来的文物捐献给国家,好多流失在民间的有价值的文物,就这样丰富了文物局的库存,一旦有专题展览,这些文物就亮相了。

约30年前,密驼路的皇后酒楼要拆除,二楼三楼有好多长期住户,其中有中医师、算命先生等等,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很多都处于半退休状态,而且没有人接班,他们的业务也就跟着皇后酒楼一起画上句号。在他们搬走时,许多旧报纸、旧书刊都没有带走,一批文物发烧友闻风而动,涌到即将拆除的皇后酒楼去“寻宝”,那是从瓦砾杂物堆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结果他们收获颇丰,也许他们当中有人不晓得,自己实际上是挽救了文物的流失。

记得《联合晚报》创刊后的头一两年,主办过征求历史照片与文物的有奖比赛,发现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寄来参赛,其中最为难得的是孙中山写给新加坡盟友的书信和同盟会同人与孙中山的合影,都是从未发表的。后来还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要通过《联合晚报》联系那些书信的拥有者,想出高价买下孙中山的亲笔信。

最近一个例子是武吉布朗坟山的历史追踪与文物发现,好多新加坡历史名人的墓被发现,从墓碑的文字,我们弄清楚了这些名人的身世、家族成员等。这一发现,为新加坡历史填补了好多处空白,真是功德无量。难得的是,这群文物发烧友还组织了好多次“武吉布朗历史之旅”,由他们用华语和英语导览墓地和历史遗迹。

问这些文物发烧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义务劳动”,多数的回答是因为“兴趣”。浓厚的兴趣确实能产生强大的动力,让人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情。兴趣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新加坡,从事与文物有关的工作、活动的大致上有三个群体:官方的文物事务官员,主要集中在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研究历史和文物的专家学者;民间的文物爱好者、收藏家。文物的发掘、保存与研究,文物知识的普及,与这三个群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后,需要加强这三个群体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希望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能采取主动,走出办公室,跟专家学者、民间文物爱好者建立密切联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