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内外 傅丽云 “啪!” 电视新闻播放余澎杉被红衣男子狠狠掌掴的画面时,孩子看了气冲冲地说,也想送他一巴掌。过后她打电话跟几个同学讨论,小朋友们居然也有同样回应。 但其中一个理智的女生平静地说,她也想这么做,但是不敢,因为新加坡法律很严,冲动行事将面对严重后果。 10岁的孩子都知道这浅显的道理,更何况我们大人? 余的事件从曝光那刻起,一直风波不断。这一巴掌,更引起许多回响。厉声谴责红衣男的占多数,包括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当然,像之前事情的发展一样,这个“掌声”背后也有少数支持者,有人甚至提出要为红衣男筹律师费。 余澎杉事件引发的一巴掌,正好说明了我们社会面对一些隐忧和危机。 危机一,是青少年对电脑的沉迷。 有人说,余澎杉发表极端言论,仅是想刻意地在那个关键时刻语出惊人,吸引众人注意;另一些人则猜想他自以为是,钻进牛角尖了。 但我想,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可能连他父母也无法知道,更何况那些只知道他名字,只听过他说过几段话的外人? 许多青少年成天锁在房里,活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当父母连那一道房门都无法打开的时候,更遑论他们的心房了。 余澎杉像许多时下年轻人,爱科技品如命。他的祖父近日接受记者的访问时说,孙子从小成绩优异,还会弹吉他和钢琴。但自从家中安装无线网络,儿子买了一台电脑给他后,他的个性开始逆转。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负责。 孩子在网络游戏里可以做任何事,抡起大刀砍人,扣着机关枪扫射群众都是寻常事,何况只是粗言秽语?之后关上屏幕,断了电源,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睡一觉再打开电脑,昨天死去的人又活过来了,群众如常走在大街上。 日以继夜地沉迷在电脑游戏中,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说错了话还不是最糟的,一时手起刀落,要了他人性命,就不是上法庭,被关数晚的事了。 电脑游戏弊多于利,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知易行难。就连大人都无法抗拒社交网站的魔力,更何况小孩?可是,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本身也无法节制地使用科技产品,让它轻易占据孩子的世界将是迟早的事,最终的结果可能无法挽回。 网上不乏炮轰余澎杉父母管教无方的舆论,这其实也是不负责任的网络欺凌。余澎杉的父母,如今最需要的是支持。身为外人,如果无法鼓励他们,最起码也别落井下石。 危机二,是一种滥用私刑的态度。 看见不顺眼的事,甚至行为失当的人,我们是否有权“义不容辞”自行执法,“替大家出一口气”? 冷静下来问一下自己,国人都明白那是不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认知行事,甚至行刑,那等同于视司法为无物。 尚穆根说得好:“滥用私刑绝不能宽恕。如果每个人都滥用私刑,我们的社会将变得不文明。” 如果支持滥用私刑的行为,让肇祸者误以为可以当英雄,将让治安向来良好的我国面对更大的危机。 用不负责任的方法来教训另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不能让人认同的。 红衣男的出现,刚好成为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灌输孩子滥用私刑、无视法律将面对的后果。 许多被告向法官求情时,大多说“我一时冲动,才铸成错误”。法官即使轻判,自己仍会留有案底。 但愿打在余澎杉脸上的那一巴掌,不仅让家长有所领悟和提醒,也打醒血气方刚、动不动喊打喊杀的人。 (作者是本报记者 pohlh@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