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攻防战,不用每次都依着谁是正派,谁是反派的脉络去思考,每一个角色不管是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代表的某种利益,或是个人坚持为出发点,都在进行着一些计算,导演就是要引导观众去考虑这些,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 黑白之间 黄伟曼 最近看了香港警匪动作大片《赤道》,结果我走出电影院后还在为剧情感到困惑。 后来发现对电影有这样的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观众口碑也呈两极化。好些人认为,电影“结尾没有收好”,显得“不完整”。 故事主要讲述一名国际头号通缉犯“赤道”偷走一批可用以制造危险武器的铀原料,准备在香港与恐怖组织交易,而来自中港韩的警方与官员这时必须通力合作,化解这个随时可毁灭世界的巨大威胁。这看似简单的情节添加悬疑成分的铺陈后,正反派的刻画变得不明显,警察使用非正常手段凸显他的阴暗面,而歹徒则也有心软的时候;电影到了最后一刻,一些问题更是没有获得解答,难怪一些看惯邪不胜正的观众无法接受。 我原本也不太懂得导演的用意,但后来尝试跳脱电影必须消灭反派才算完结的传统思维,越来越觉得这是一部挺有意思的电影。片中一句源于《孙子兵法》的经典台词出现至少两次,这句“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相信就是电影的核心主题。看一场攻防战,不用每次都依着谁是正派,谁是反派的脉络去思考,每一个角色不管是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代表的某种利益,或是个人坚持为出发点,都在进行着一些计算,导演就是要引导观众去考虑这些,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 从通俗电影中领悟到的这层深意,可以用来解读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与国会最大反对党工人党近来逐渐白热化的政治博弈。 近期,从李显龙总理在五一劳动节集会上针对工人利益与劳资政协作发表的高度政治性演讲,到工人党因市镇会管理问题而与国家发展部对簿公堂的事件,我们看到的是自2011年全国大选后,多次陷入被动的行动党如何重新操控设定议题的主动权,也看到一个因面对地方管理问题而诚信与能力遭到质疑,结果往往必须权衡,在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情况下,展开下一步棋的工人党。 其实,工人利益并不是第一次成为两党博弈的课题。2006年大选,工人党主席林瑞莲就曾在东海岸集选区群众大会上质疑,行动党与工会的共生关系将无法为工友争取更好待遇。李总理此次在劳动节集会上说,自己“对于有反对党政治人物称劳资政模式已经过时感到震惊”,指反对党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利用工人;他的说法即使不具针对性,也有一定的攻击力度,相信这是李总理为了守住劳资政协作模式,这个建国总理李光耀留下的“政治遗产”。 至于工人党,从之前的小贩中心清洗事件、市镇会办展卖会案件,到目前市镇会财务监管出现疏漏,它已不仅一次摆出它不想跟执政党部长或政府直接交涉,或不愿公开置评的姿态,这种保持缄默一方面被行动党政府视为是一种逃避,另一方面一些工人党支持者也难免将之视为是战略性回撤。但不管是否是精心考量的布局,从这次监管事件升级到法庭必须考虑是否要委任独立会计师介入的层次看来,工人党要在一些课题上持续采取防守或被动的策略将不能持久。 当然,民众的支持会否因这几个国家或地方议题而选择往某一方倾斜,仍有待检验。行动党素有长期坚持治理原则的品牌,它强调只要人民利益受损,就不能坐视不理;工人党也必然说自己要照顾居民,甚至只会对居民交待。 但《赤道》告诉我们,在一场攻防战中,任何以理念为旗帜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往往会变得模糊,各方姿态有时候甚至可能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没有是非对错的政治考量。朝野两党目前相信已各有基本盘,这难免意味着,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很可能是我们在政治新常态下必须接受的其中一个现实。 这么说固然消极,但其实换个角度想,在任何课题上对各方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抱持反思的意识,也许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观众或选民所应追求的成熟心态。在这种讲求事实与个人精细判断的基础上一点一滴建立起的信任,也才会是较难以动摇的。 (作者是本报记者 ngwaimun@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