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故纸 何雪芬 我们是富裕的,文化多元撞击出多种选择,培养出挑剔的味蕾。我们经常投诉的不是得不到温饱,而是盘中菜不够好。 吃得饱,还是吃得好,是这趟旅行两个同伴一路上争论的问题。一个讲求珍稀美食,另一个追求“俗搁大碗”(便宜又大碗)。选择鱼米之乡新澙,除了避开赏樱大军,也品味到新鲜海产和著名的越光米。越光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风味佳,是高档的优质米。 4月的新澙县南鱼沼市还是白雪皑皑,我们来到年轻农夫大久保的家。架着黑框眼镜,身材瘦削的他,一脸腼腆但语气中流露些许自豪,他认真地用笔电介绍自家越光米的特质:用八海山融化的雪灌溉稻田,养鲤鱼吃掉杂草害虫,不用化肥无需农药。山上流下来的清水夹着泥土的养分滋养大地,稻田养鱼改善生态环境鱼肥稻香。尊重大自然自有的规律,怀着对土地的尊敬,种出让人安心的美味大米。 “一年一产,是辛苦活啊”,他笑着说。 不为增产改变稻米基因,不为减低成本而抄捷径,这是农人的智慧与勇气。但实在也因为得天独厚,他们家得以在这里耕耘了200多年。越光米其实不好种,它的稻子成长迅速,施肥太多会让稻穗太大,稻子下伏倒垂。抗病性不强,一次收获量也不大。耕种地主要集中在日本海侧的诸县,例如福井、石川、富山、新潟、山形等地。在鱼沼这个傍山之地,刚好种稻时天气寒冷,抑制了稻米的成长,让稻米不至于倒伏。加上夏天适当的日夜温差,日照充足,让稻米米饭的粘度维持得恰好。因此也成为越光米中的名牌。 年轻的大久保带我们参观他的耕地,辛苦耕耘,年产仅有几万公斤,新加坡是日本以外,唯一能买到他们家的米的地方。在时有食安问题登上新闻版面的今天,能与相信品质的生产者面对面交谈,可说是奇妙的因缘。 回新后不久,很巧地也参观了本地米商东成物产的空调仓库。当厚重的铁门缓缓拉开,芬芳香气扑鼻而来。那是家喻户晓的松鹤香米。 在新加坡,大米是主要粮食,为确保在非常时期能维持米的供应量和稳定米价,政府规定米商必须囤积一定的数量,以备不时之需。因此我国全岛有四处大仓库,收藏着大量米粮。东成是自盖空调仓库的两家本地米商之一。14摄氏度和一定的湿度控制,确保米维持着一定程度的新鲜度,也无须喷药抑止生虫。据说社长是参观了日本台湾等地,被当地的生产者感动,下决心投资建空调仓库做好米的收藏。 新加坡是幸运的,吃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和渔获。我们是富裕的,文化多元撞击出多种选择,培养出挑剔的味蕾。我们经常投诉的不是得不到温饱,而是盘中菜不够好。然而,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是两级的;一端是丰富多样的平民美食,另一端则是随着流行次文化兴起的奢华食品。明明是薯条,滴几滴所谓的松露油,价格足以让普通上班族吃两顿午餐。食品价格有时不能完全反映食材的优劣,更多时候那是经过华丽的包装和有心人的炒作。而在食品商业化的过程中,你又如何知道那是天然食材还是实验室调制出的化学合成品? 这其实是世界的一个缩影,现今的社会饥饿与肥胖并存。全球有10亿人面对饥饿威胁,20亿人营养不良,同时也有20亿人过重或肥胖。 目前在意大利米兰展开的世博,主办国发挥自己美食传统的优势,加上新科技,以“滋养地球,滋养生命”(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为主题,展出各地的农产食品和饮食文化,试图唤起全球对食品问题的重视。主办单位也推出了《米兰宪章》,邀请145个参展的国家及地区签署,希望食物被浪费的数量能在2020年的时候减半,提倡永续发展的农业、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资源报告》,2050年人类粮食需求将上升70%,光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不足以弥补缺口,有必要靠减少浪费、粮食损失来填补。 与此同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丢弃,相当于13亿食物在供应链的各环节被浪费。刚从菲律宾回来的同事就告诉我,往机场的路上看到农夫堆起大批稻米放火烧,因为期货市场农产品跌价,他们无法像一些大型农场那样获得政府补贴,卖价不足以抵消生产成本,于是忍痛销毁。 全球面对的粮食危机,不完全关于丰收歉收,更多是区域性短缺和食安问题。尽管世界上有大量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人口,但由于缺乏购买力,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民以食为天,粮价起而民怨涨,是古今中外执政者都必须处理的问题。为稳住政局,一些农产国,甚至得为农民提供补贴。然而,在亚洲、非洲、拉美所得到的教训,补贴额太大,反而对经济造成破坏。 人与土地原本是质朴的关系,种瓜得瓜,种果得果。可是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予取予求、奢侈浪费,对土地大量开发、破坏、污染,无形中也成了气候变化的黑手。除了看天吃饭,农民也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西方粮食生产工业化工业化,大量使用农业器械和化学肥料,一些发展中国家小型的家庭生产方式面临严峻考验。 政治、体制问题还须通过政治解决,如何确保普罗大众有负担得起并安全的食品供应,执政者责无旁贷。不过,如何选择食物,除了关系到个人健康,也攸关地球永续发展、人类生存福祉。 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报告书指出,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2010年的69亿增至91亿,全球有70%人口将住在城市。城镇化势必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谷物消费下降、蔬果、肉类、乳制品和鱼类消费将增加。饮食习惯的改变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根据调查,有44%糖尿病患者、23%的缺血性心脏病病患及41%的癌症患者,致病原因是过量的食物。 吃得饱还是吃得好,除了是经济考量,也可以是一个人生哲学题。因为知道什么才是好,映照出一个人的生活智慧。 (作者是早报星期天编采主任兼特别任务主任 hosf@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