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2011年,南苏丹共和国正式独立,成为联合国最新成员国,但政局一直不稳,短短两年后即爆发军事政变,内战持续至今,和北苏丹的边境冲突也未完全终止。由于中国和苏丹关系密切,如何面对南苏丹这新生国家,一直是北京的挑战。今年1月起,中国应联合国邀请派出的维和步兵部队,已全数开赴南苏丹,部署在首都朱巴一带,负责保护平民、联合国人员及设施,以及人道救援、防卫巡逻等任务,为中国外交一大里程碑,其下列重要性值得详加阅读:一、中国近年正调整对苏丹(以及分裂后的南北苏丹)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採取南北平衡的谨慎取态。中国与苏丹自1995年展开石油共同开采项目,自此积极支持苏丹中央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南部油田投资数十亿美元,一度佔中国石油入口量的5%。至2007年,中国与苏丹的双边贸易总额高达56.7亿美元,令苏丹成为当时中国在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安哥拉及南非,中国则是苏丹最大贸易伙伴。2003年至2006年,苏丹爆发“达尔富尔危机”,联合国安理会研究制裁及派驻维和部队,唯中国反对,坚持让苏丹通过国内对话解决纷争。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于2007年到访苏丹,与苏丹政府达成多项贸易协定,包括一笔用以兴建苏丹新总统府及两所学校的免息贷款,同意自苏丹入口每日40万桶石油(佔当时苏丹石油每日总出口量八成),投资营运当地一条长约1600公里的石油管道,以及对苏丹政府售武。但自2008年,中国亦开始与当时南苏丹自治区建立关系,例如在自治区首府朱巴开设领事馆。2011年,南苏丹宣布独立公投结果后,中国率先表示承认;南苏丹独立后,中国成为其重要贸易伙伴,包括签订两国贸易、经济和技术协定,以及成立双边经贸联合委员会等等。而中国与南苏丹发展关系的同时,亦谨慎维持与苏丹的关系,强调中国能协助调停苏丹南北冲突的角色,例如在当地的石油资源争议上,不时呼吁南北双方保持友善合作。这次派驻部队,也可看作是对达尔富尔危机“失责”的补偿。事实上,南苏丹初时对一贯支持北方的中国不无敌意,但随著经济发展,很快已转为依赖;失去南方的北苏丹,在国际社会更孤立无援,同样不得不对北京继续依赖。二、中国正竭力保护自身在苏丹地区的石油安全。苏丹分裂前,南部石油蕴藏量佔全国70%至80%,但因位处内陆,石油必须通过管道输送往北部苏丹港才能出口海外,大部份炼油设施因此设在北部,石油收益基本由北部垄断,南北部贫富差距悬殊。然而分裂后,原本佔国家石油产量70%至80%的南苏丹已然独立,苏丹一下子石油产量大跌,南苏丹则有丰富的石油出产,自然与苏丹就使用输油管道的收费问题出现争拗。2014年6月,《Foreign Policy》杂志公布“脆弱国家指数”(Fragile States Index),南苏丹评分为112.9分,成为“全球最脆弱国家”。自南苏丹爆发内战以来,有一半石油生产被逼中断,产量仅剩每天16万桶,中国自南苏丹输入的石油,佔石油总进口量的1%。去年12月,中石油宣布撤走在南苏丹的非核心及非生产岗位员工,并完全关闭其中三条开采线,其余仅维持最低程度运作。因此,基于石油入口安全,中国长远的愿望是南苏丹能尽快恢复正常国家发展,而短期目标,则是尽量减低南苏丹内战对当地石油基建设施的破坏。派驻维和部队,是中国目前能最积极和有效地以“国际组织”之名,参与保障当地石油设施、也保障自身石油利益的途径,可谓一石二鸟。三、中国正积极展现其“大国责任”,同联合国、非盟作更多互动协调。近年,中国常被西方质疑通过加强在非洲的基建投资及援助,实行对非洲的“经济殖民”。达尔富尔危机引发国际争议时,中国基于“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联合国派驻维和部队介入苏丹国内冲突。据英国BBC报道,中国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命令,对苏丹政府出售武器,甚至一度引起西方团体提出杯葛2008年北京奥运。不过,习近平的外交政策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展现中国能担当起“大国责任”的一面。这次派驻维和部队到南苏丹,显示习近平在某程度上放弃了“不干涉别国内政”这道消极枷锁,通过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区域安全,展现中国军力不会为国际带来威胁,相反能用于实践大国义务,也申明中国在非洲建立的影响力,可以超越经济和贸易等利益。四、中国政府展现对在非洲中国企业、公民的责任。丹麦国际研究及能源专家佩迪(Luke Patey)曾著《石油新君:中国、印度及苏丹和南苏丹的全球石油之争》一书,最近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国有企业中石油以及大小华资企业,在南苏丹的投资正面临重大威胁,这是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当地维和事务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及南苏丹官方统计,目前约有120家华资企业在南苏丹营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次参与南苏丹维和工作,中国近日在也门内战中的撤侨工作亦大为成功,不但从当地接走908名中国公民,并协助英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印度、埃及等国撤走侨民,成为中国首次协助外国人员由战事中撤离,也是展现大国本色的一例。相反,一名美国公民在也门内战中被炸死,美国却无动于衷。这反映中国对海外企业、公民的支援,甚至比好些传统强国更重视。五、在苏丹和南苏丹地区,中国正采取较以往高明的“多点外交”策略,以便有效掌握该区局势,及维持在当地长远的影响力。有别于过往只跟苏丹全国大会党(National Congress Party,NCP)的独栽政权建立关系,中国目前正积极联络南北苏丹的各个持份者,建立不同形式的连系以至合作。前面提到的丹麦国际研究及能源专家佩迪指出:“中国官方目前正分别与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Salva Kiir Mayardit)及反对派武装组织领袖马查尔(Riek Machar)接触,期望促成双方会面,调停分歧,以保障在当地的石油利益”。中国政府积极联络南北苏丹的各个游击队势力,是鉴于南苏丹独立后,原来反抗苏丹的游击队叛军“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摇身一变成为执政党,2012年,该组织残留在苏丹的分支,被指与29名中国工人遭绑架的事件有关。若中国及早与该组织取得联系,在外交以及保障华商、华工等层面都有好处。目前在南北苏丹的游击队以破坏石油设施、俘虏石油公司工人等,作为打击政府的主要手段,变相也威胁着例如中石油等中国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很需要政府的“多点外交”支援。这些姿态,都是重要的外交变革,反映习近平时代的“大国梦”,处处确实与从前不一样。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研究课程主任及社会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