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文:避免不自觉地走向不和谐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上个星期有关本地族群关系的演讲,既发人深省,也让人感到担忧。他在演讲中表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面对四大相关的威胁。第一,新加坡直接受到恐怖袭击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第二,部分穆斯林社群激进化;第三,穆斯林社群日渐疏离社会;第四,“伊斯兰恐惧症”。他强调,这些威胁已经变得“日益迫切”。

我们现在享有种族和谐,有时候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理解尚穆根所说的这些威胁呢?

在我们习以为常地不时重申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和多元宗教的核心价值观时,我们的社会会不会不知不觉地走向不和谐和分化?尽管一些调查一直显示,本地不同族群和宗教间一般享有良好关系,这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基本上,我们的社会了解多元种族与和谐的重要性,但却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背后的价值观。新加坡政策研究院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OnePeople.sg于2003年联合进行的“种族与宗教和谐指标”(Indicators of 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调查,便凸显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这大概是对本地族群关系的最全面调查。

调查中的四个指标可能值得关注(调查结果整体上是正面的):与异族同胞建立亲密的友谊、少数族群在社交场合上不会受到歧视、希望和各族群互动及了解它们的文化、及愿意包容不同肤色的族群。少数族群对被排斥和歧视有较强感受。例如,近20%的受访者相信,和其他族群相比,马来人和印度人族群必须在职场上更努力,才能过基本和像样的生活。稍微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马来人和印度人必须更加努力,才能攀上工作机构高层。

此外,只有45%的受访者有至少一名亲密异族朋友。而近80%受访者非常同意,知道一个人来自什么族群,就可以想象他的一些行为和观点。根据调查结果,受访者对愿意包容不同肤色的族群、希望和各族群互动及了解它们的文化、与异族同胞建立亲密的友谊,并没有多大的参与和兴趣。

多元种族是新加坡生存、成功和继续发展前进的基石。但这不能只是一种口号,或是对不同族群生活在一起的事实的陈述,而必须是公正和平等对待各族群的承诺。因此,我们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必须是不分种族(race-blind)的。在上述的调查中,获得最多受访者认同的,是在使用公共服务时,不觉得自己受到歧视。在学校、社会服务机构、法庭、警局和医院等,少数族群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歧视。

新加坡人了解不同族群和宗教间关系良好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和谐的重视。不过,和谐不表示不同族群和宗教不可以有任何紧张关系。在一个紧凑和多元化,正经历重大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偶尔的关系紧张不一定会破坏和谐。

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在处理紧张关系时,我们的努力必须增加我们对潜在原因的了解并解决问题。

别误会我的意思。和谐当然比紧张和冲突好。但在重视和谐之际,我们也不必把关系紧张描绘成威胁。要不然,我们就不能利用异议、误会甚至冲突,针对不满或不同意见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尚穆根的演讲对族群紧张关系可能升温表示关注。这应该促使我们行动起来,解决威胁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与脑子里所持有的观点和价值观,似乎有一些差距。我们必须克服这些差距。排除或疏远和我们不同的人的封闭思维,会削弱我们减少上述四项威胁严重性的能力与决心。

和谐不能建立在容忍的肤浅基础上。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寻求真正的了解、认同,并捍卫新加坡不可或缺的多元性。

占大多数的华族社群若能在改善不同族群间的了解和关系上发挥带头作用,效果将会更好。占大多数的族群顾虑较少,也更容易向其他族群伸出友谊之手,他们的行动较不会被视为具威胁性或可能破坏现状。占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的华族必须认识到,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忽略了少数群体的真正利益、担忧和恐惧。

因此,主要是华族的非穆斯林新加坡人,必须努力尝试了解穆斯林和伊斯兰教。我们必须意识到,正如尚穆根所说,穆斯林社群“具容忍性、正面,也是不折不扣的新加坡人”。我们不应该让穆斯林社群感到“受围困”,或者一直觉得他们是被怀疑、不受信任和被迁怒的对象。宗教是引发恐怖主义攻击的原因,但不要忘记,极端主义、武装主义和暴力,同伊斯兰教义或者任何宗教的教义,完全没有关系。

在新加坡,对族群、语言和宗教课题的管理,主要来自政府由上而下的强制性措施,和对威胁社会和谐的先发制人行动。不过,政府的严厉手段,不意味着我们在确保多元性符合我们的利益时,可以不肩负任何责任。没有人可以保证,和睦的景象可以持续下去。

我们必须扩大可以让我们团结一致的共同点,更必须强化超越其他认同感的新加坡人身份认同感。我们必须处理分歧,但更应该强调我们的共同点。

值得欣慰的是,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让平等、包容性、无歧视和公平竞争,成为我们的体制根深蒂固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努力捍卫这些价值观。

我们面对的挑战不只是恐怖主义,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和凝聚力的牢固性和坚韧性。恐怖主义对新加坡的攻击,大概会以软目标为主(尤其是民间和非军事设施),因为这会带来大规模恐慌、恐惧和愤怒。要在新加坡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制造冲突,这是必要的前奏。

没有任何反恐策略可以确保人们不会投向暴力的极端主义,要社会免受恐怖主义威胁更是不可能。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对伊斯兰和现代世界是否不兼容、穆斯林社群的忠诚和融合、及多元种族主义作为融合机制和“社会胶水”的可行性开始表示怀疑。

恐怖主义或恐怖主义威胁,对新加坡并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对恐怖主义没有经过思考的“反射性反应”,对社会的成败兴亡才是关键。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我们的社会资本和坚韧性,才能抵御对社会结构的威胁。然而,建立信任和信心是社会韧性的先决条件,而付出努力的不应该只是穆斯林。

反恐措施要成功,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都必须认同其共同目标。这个整体社会的应对方式认识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安全是紧密相连的。即使面对明确危险,必须做出有力反应时,更好、更全面的方法,尤其是当紧张关系不存在时,是寻求不同宗教社群心连心,一致维护一个团结和有凝聚力的新加坡。这必须建立在我们的公民信约和建国理念的基础上。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叶琦保译。

占大多数的华族社群若能在改善不同族群间的了解和关系上发挥带头作用,效果将会更好。占大多数的族群顾虑较少,也更容易向其他族群伸出友谊之手,他们的行动较不会被视为具威胁性或可能破坏现状。占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的华族必须认识到,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忽略了少数群体的真正利益、担忧和恐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