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谷怀: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摆脱通货紧缩

字体大小:

财经透视

2016年1月,中国经济依然呈现股价下跌和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貌似预兆前途多难的一年,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上海股市交易所,刚刚引进熔断机制,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停止交易事态,当局不得不对该熔断机制本身重新审视,致使混乱依然持续。我认为中国经济如此扑朔迷离,根源在于债务通货紧缩(debt-deflation)。这是因为雷曼危机后,作为高达四兆元的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即过分依赖国内投资,迫使经济走进调整局面所造成的现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制造业景气的恶化,这些年都在持续负值。作为贷款担保的不动产的价格不振,使负债累累的企业对新开发项目持观望态度。这样看来,债务通货紧缩的几个条件几乎均具备了。

中国经济的症状,有几点和日本经济有类似之处。其一,就是目前的经济状态和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日本长期经济低迷时的状态十分相似。其二,针对让日本经济走出低谷采用哪种“处方”,在日本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关于目前中国的经济也存在同样的对立意见。

让经济从债务通货紧缩中走出来,有一个叫做“清算主义”的处方。就是对有可能累积坏账的高额负债的企业进行清算,以此来削减整体经济的过剩债务。去年12月,中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根据典型的清算主义的方针,即为了维持增长,推出对企业效率改善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用这个方法,对那些生产效率虽高,但资金筹措能力弱的民营企业来说,或被逼向破产的可能性增大。还有一个处方就是通过量化宽松来实施人民币的供给,也就是推动通货再膨胀政策。要实施这个方法有个障碍,就是现在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束缚了金融政策的自由,成了通货再膨胀政策的枷锁。因为,同时实现“独立的金融政策”、“货币的安定”、“自由的对外资本交易”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从人民币加入SDR贮备篮子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正欲摆脱以美元为主轴的货币体制。中国在2009年以香港为首,在世界各大城市相继成立了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进行对外资产交易自由化的动作十分活跃。为什么中国如此急着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呢?因为在以美元为主轴的货币体制下,像中国这样的以美元进行资产运营的纯债权国,最害怕本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变动,这具有金融政策的自主性被束缚的风险。像这样,本国货币被美元束缚而失去金融政策自主性的状况,姑且称之为“美元枷锁(dollar’s fetter)”。美国通过对量化宽松政策,货币市场人民币由走高变成走低,中国央行大量购卖美元、抛售人民币,给中国经济带来通货紧缩,这正是让人忧虑的阻碍景气恢复的“枷锁”。从人民币急速国际化的背景,可以看出中国当局想摆脱“美元枷锁”这个风险。

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实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绸之路等“一带一路”构想,该基金在中国或者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样一来就提高了资金筹措的可能性。但是,这里有一个陷阱。因为为顺利实现用人民币在国外投资,在推动对外资本交易自由化的同时,还需要抑制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三难困境”:一、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积极地对外实施资本出口;二、人民币的国际化;三、通过积极的金融政策摆脱通货紧缩,这三个政策目标中或同时只能实现两个。退一步,如果“人民币经济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的话,这三个目标或许同时都能实现。但是,这尚需要时间。

如果是这样,在目前的三个目标中,特别是优先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是摆脱通货紧缩,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分水岭。如果视通过积极地金融政策摆脱通货紧缩为燃眉之急的话,我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日本“失去的20年”期间,因为没有实施足够的量化宽松,而且很多国内产业期待日元走高,所以阻碍了摆脱通货紧缩的努力。改变日本通货紧缩状况的是安倍经济学,日本央行进行大胆的量化宽松,推动了日元贬值。当今在政策上面临“三难困境”的中国政府,或许从日本的经验中能汲取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作者是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