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肯定非选区议席的功用

字体大小:

吴俊刚专栏

政府在国会提出政改方案,本来最引人注目的是涉及民选总统的可能变动,但国会对施政方针的辩论,最后却风云突变,反倒把非选区议员制推到了风口浪尖。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把非选区议员比喻为池塘里的浮萍,同时却又动议以该党另一名落选者,取代不愿出任议席的最高票落选者,引发了一场朝野的唇枪舌剑。

根据李显龙在国会透露的构思,包括非选区议员在内的反对党议席将会由现在的最少九个增加到12个。实际操作上是非选区议员的人数取决于中选的反对党议员人数,如果有九个反对党人中选,那就不需有非选区议员。以目前来说,就是九个减去六个(工人党在上届大选中赢得六个议席),所以三个得票最高的工人党落选者,可以出任非选区议员,其中两人接受,一人拒绝。

工人党因此在国会动议,由另一名落选者取代不愿出任的李丽连。这一动作说明工人党是接受非选区议席的。事实上,该党一路来都这么做。最早出任非选区议员的是李绍祖医生,他在1988年以工人党候选人身份参选,落选后决定出任。当时工人党的秘书长是已故的惹耶勒南。1997年,惹耶勒南本身也决定出任非选区议员,虽然他在1984年时曾拒绝让一名得票最高的工人党落选的参选人出任。

大家记得,惹耶勒南是在1981年的安顺选区补选中胜出,成为新加坡独立后的第一位反对党议员。他的政治路程后来几经波折,但充分表现他对政治的执着,对非选区议席也接受如仪。2006年,工人党现任主席林瑞莲在落选后毫无异议地出任非选区议员。2011年大选后,两名落选的工人党参选人余振忠和严燕松也欣然就任。

有这一连串的先例,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李丽连却选择拒绝出任。根据报道,李丽连所持的理由是,她参加去年的大选,不是为了要出任非选区议员,而是要成为“一个实质代表选民、为选民负责的国会议员”。她指出,实行非选区议员制度的是政府,不是选民,“人民并没有直接推选我出任非选区议员,把票投给我的选民是希望我当他们的当选议员,但不幸的,投票结果并非如此。”(见1月31日《联合早报》)

惹耶勒南曾出任非选区议员

人们很容易看得出,这只是托词。真正的理由或许是感觉面上无光,因为李丽连曾在2013年的榜鹅东补选中中选,当了大约两年的议员,但在去年的大选中她以微差输给了人民行动党的张有福。对李丽连来说,这当然是个挫折,她因此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也并不奇怪。然而,这比起惹耶勒南的经验,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惹耶勒南能,为什么李丽连就不能呢?

说实在的,李绍祖、惹耶勒南和林瑞莲等人参加大选,都不是为了要出任非选区议员,而是都想成为“实质代表选民、为选民负责的国会议员”,那么他们为什么又都接受出任非选区议员呢?理由无他,因为出任非选区议员让他们在国会有了曝光的机会。因此,他们都决定不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事实证明,林瑞莲后来的当选也得益于此。

已被推荐出任的工人党的另一落选人吴佩松看来也持这样的想法。根据报道,他已表明将出任非选区议员,补上李丽连的空缺。《联合早报》的报道说,这意味着工人党尽管在国会就填补悬空议席的修正动议放弃表决,仍决定填补议席。

吴佩松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在面簿贴文中说,他支持工人党向来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的立场,也同意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提出的“浮萍论”,并认为非选区议员是“漂亮却无法扎根的花朵,只能在水面上漂浮,违背和谐与群体价值”。但他指出,他最终接受出任非选区议员,是因为“为国家服务的原则大于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的原则”。(同上)

这位学者的逻辑听起来很新奇,一方面说同意浮萍论,一方面又说担任非选区议员可以为国家服务。一个是不值一文的理由,一个却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两者是怎么调和的呢?当非选区议员既然可以“为国家服务”,又怎能把这个议席比喻为浮萍?可惜博学多闻的学者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人们看到的事实是,吴佩松已经决定出任非选区议员。事实胜于雄辩,他以行动肯定了非选区议席的功能和价值。行动才是实的,至于什么浮萍啦、违背和谐与群体价值啦,都是虚的。工人党一再以行动肯定非选区议席,却又一直在口头上鄙夷它贬低它,难免予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以至首鼠两端的印象。

一个政党必须有明确的政策,鲜明的立场,也必须有一定的纪律,以规范自己的党员的言行,尤其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岂能一方面说党反对非选区议员制,一方面却又允许党干部和领导人任意决定接受或拒绝出任非选区议员。这一点,已属政坛老手的刘程强应该非常清楚。因此,他一面动议接受,一面又非议非选区议员制,委实令人费解。事实说明,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非选区议席之设,可以说局部解决选民既要行动党政府,又要国会里有一定数量的反对党的两难处境。这一来,即便反对党候选人在大选中全军覆没,也还有一定数量的候选人能够进入国会,替支持反对党的选民发声。它的功用绝不可小觑。如果工人党真正反对这个制度,就应该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向它说不,也就是不让任何党的落选者接受委任。该党目前的做法,欲拒还迎,套句老话,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一再如此心是口非,将置诚信于何地?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