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
许齐雄
2016年2月3日的《联合早报》非常热闹,《言论版》分别刊登了三篇讨论总理近日提出的政治改革之文章,而非选区议员人数增加的课题是焦点所在。其中,前国会议员吴俊刚先生的鸿文《肯定非选区议席的功用》最引起我的兴趣。
吴文处处流露出前辈政客对年轻从政者用心良苦的劝导和置疑。对于落选之后便已坦然表示不会接受非选区议席的李丽连,吴文以三人为例,试图说明李丽连的决定是错误的。其中李绍祖和惹耶勒南都是以非选区议员的身份,重新进入国会的前国会议员。
吴文断言他们接受出任非选区议员“理由无他,因为出任非选区议员让他们在国会有了曝光的机会。因此,他们都决定不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两位先生当年为了不同的不得已之原因而离开国会,是本地近乎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
替已经离世的前辈做出这样的判断,是需要勇气的。可惜,我们无法向他们求证是否同意吴文的看法。实际上,当吴文宣称李丽连拒不接受非选区议席的原因,是“人们很容易看得出,这只是托词。真正的理由或许是感觉面上无光”云云时,我个人就觉得很惭愧。虚度四十年寒暑,怎么就没看出人们很容易看得出的事情来?
至于吴文所举的第三个人,工人党主席林瑞莲的例子,可以和已经同意接受非选区议席的吴佩松一起讨论。意即他们认同工人党对于非选区议员制度的反对,却又曾经或即将出任此类议席。吴文认定“工人党一再以行动肯定非选区议席,却又一直在口头上鄙夷它贬低它,难免予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以至首鼠两端的印象。”
只是我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人们是不需要不断地上纲上线,坐成工人党的“得了便宜还卖乖”之罪名。在我看来,此事一言以蔽之,不过权宜而已。权宜是不是在道德上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呢?
儒家对此有很明确的立场。有一次,齐国客卿淳于髡有意为难孟子,便来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不是礼的规定?”孟子自然回答“是礼。”淳于髡接着问:“那兄嫂要溺毙时,是不是用手拉她一把救她呢?”孟子答说:“兄嫂要溺毙而不援救,是豺狼啊!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规定。但眼看兄嫂要溺毙,而用手去救她,这是权宜。”淳于髡接着问:“现在天下就要溺毙了,先生不去相救,是为什么呢?”孟子最终总结说:“天下要溺毙了,得用‘道’去救援;兄嫂要溺毙了,才是用手去救援。先生难道是要用手去救天下吗?”
这里有两套看似矛盾的原则。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因为它在古时候属于礼的规定,所以不应该被破坏。一是见死不救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违反了人性的本质,所以看到人要溺毙了,自然应该出手相救。而当两套原则在同一个事件上发生作用时,是可以当下决定,行使权宜之策的。
从这个角度看去,工人党的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反对非选区议员制度是一套政治立场。而在现有的政治现实中,为了在国会中表达政见、监督政府,党员接受出任此类议席,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我们大可不必继续将此事视为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二元是非题。
我个人相信,健全、自由、公平的民主制度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独立50年,我们享有40年的太平,30年的小康。但是这和长治久安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非选区议员纵然有宪法上的依据,却始终没有人民的直接授权。
如果我们真的有心要在国会听到不认同于执政党的选民的声音,台湾的非分区立委制度倒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但是在我们找到一个各方均认同是健全的民主制度之前,也只能在现存框架下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则,真的就是以手救天下了。
作者任教于国大中文系,本文仅代表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