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

李气虹:“中华民国”作为两岸的历史链接

字体大小:

时事透视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月26日的“宪法说”,是继去年11月“习马会”之后,中国政府因应民进党重新执政下两岸关系的可能走向,发出的又一重要信号。

曾在2008年至2013年担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熟悉两岸事务不在话下,“宪法说”虽是被动回应在场提问,毕竟他是担任外长以来首次在华盛顿公开演讲,事前理应是获得充分授权。那“宪法说”究竟有无新意?如有,又“新”在哪里?

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隔年4月26日在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活动上,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要鼓励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积累共识,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问题逐步创造条件。此前,由国台办牵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及上海复旦大学联手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之所以要整合对台研究队伍,寻求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上有所“创新”,显示大陆官方已认识到“一国两制”不可能为台湾各党派所接受,必须探索一套新的制度设计,作为两岸统一后的政治安排,这是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目的和目标。

2013年6月20日,中国社科院台研所主办“北京会谈——认同互信、探索政治安排”研讨会,邀请了台湾蓝绿阵营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参加,包括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和曾任陈水扁办公室主任的专栏作家陈淞山。同月29日,曾任扁政府行政院长的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以“维新基金会”的名义,同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在香港合办“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由此可见,尽管民进党未正面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但民共两党以个人名义接触交流其实还相当频繁。

2013年1月10日,谢长廷在台北接受笔者录音采访时透露,大陆方面曾表示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可以提出一个包含在一个中国框架里的替代方案。谢长廷认为他倡导的“宪法各表”(或“宪法一中”)就是一个替代方案。他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1992年香港会谈就是大家依照各自宪法来表述自己的身份,来表达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我是谁?我是中华民国。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一中。我这样讲,他们(中共)也没有公开批判。我有讲过,如果中国不承认中华民国宪法,完全否定中华民国宪法,那台湾就需要一部台湾宪法。这个新宪法的能量会很大,震动会很大,对台湾不好,对我们(民进党)也不好,我认为应该给中华民国比较大的空间、国际空间或是它的地位。这个大陆也知道,他们说:‘我们不会接受,但也不会完全跟你否定掉’。”

同年10月在印尼峇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第一次会面并互称对方官衔,有台湾学者认为这代表北京首次承认“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治权”。去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马英九已经不具备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党职身份,只剩下“中华民国总统”的官职,习在这种情况下仍决定亲自会马,等于默认了“中华民国”客观存在的现实。从上述时间脉络和背景来看,虽然王毅没有正面提到中华民国宪法,其“宪法说”和“习马会”一样都是大陆官方软硬兼施,以防止蔡英文可能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维持两岸现状”的说法,来包装“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实质内涵。

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调发现,从1992年到去年6月为止,台湾民众支持统一的比率萎缩至9.1%、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仅剩3.3%;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高达59%,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率也有33.7%;倾向台独、支持尽快台独的比率,加起来也有21.1%。蔡英文在总统大选中大胜国民党的朱立伦308万票,民进党在立法院也赢得过半席次;新败后的国民党未见中兴力量,看不出未来四年乃至八年有重夺政权希望。因此,预防蔡英文政府走上“法理台独”的道路,就成为北京当前最迫切的挑战和任务。在5月20日蔡英文发表就职演说前,大陆官方通过舆论一再强调“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之重要性,继续给蔡施压;同时首次提出“宪法说”,以对蔡英文表示将“根据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现状”的说法,给予因势利导的善意回应。

本文以《中华民国作为两岸历史链接》为题,是从当前大多数台湾人排斥“中国人”身份的政治现实着眼。尤其从2014年爆发的“太阳花学运”,及其应运而生的新兴政党“时代力量”在今年立法委员选举中的表现来看,越是年轻的世代越不认同中国。尽管经过李登辉政府的本土化教育,和陈水扁政府“去中国化”的历史教材,1992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世代所倾向的“台独”立场,并非如台独基本教义派那般敌视“中华民国”,而欲以“台湾共和国”代替。对大多数人而言,“中华民国”就是台湾,“青天白日满地红”就是“国旗”。

大陆官方也体认到台湾年轻世代思想“去中国化”的趋势,近年来也提出在两岸青年之间重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所以没有比1912年建政的中华民国法统更具有号召力的政治符号。只要北京坚持“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两岸未来的政治谈判必然绕不开“中华民国”的定位问题。从“习马会”到“宪法说”,北京显然是朝默认“中华民国”的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再思索下一阶段的统战策略。

作者是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研究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