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如何解决交通堵塞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除了朝鲜的平壤,似乎没有城市能成功躲过交通阻塞的梦魇。新加坡目前的情况也有捉襟见肘的趋向。例如在武吉智马路上段花了两年多才建好的两段汽车高桥,真的是让那边的道路通畅了好多,可惜这就严重加剧了在“下游”不到两公里的交界处的堵车情况,和本已是拥挤不堪的金文泰路。

近日金文泰路又开始设路障,砍树加宽车道,看来再被折腾一两年后,堵塞就会移到了无道可扩的高速公路;到时除了再加一个电子收费闸门外,就再也没有戏法好变了。

交通系统就像人体,“不通则痛”,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算能解得一时之痛,也不能把病治好。我们不妨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概念,来试解“交通”这一道难题。

我们就先来“望”一下早晨和黄昏各要道的堵车情形,“闻”一下路边的乌烟废气,“问”一下包括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公路使用者,最后再“切”一下城市发展的脉搏。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在没有太多道路发展空间下,不能有效控制车辆,没有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又不能轻易甩掉累积下来的胆固醇”的综合病症。如果再不彻底地下重药医治,再过20年就“返魂乏术”了。

我国目前正处在绝佳状态,全国是一片憧憬未来50年的气氛,政治和经济情况稳定,有接受新科技和创新的勇气,还有工程和科研的好设施、环境和经费。如果原意打破传统思维,一定会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解决交通问题的国家。就让我们先从三大方面下手。

首先是“加宽路道”,不过这不是车道而是人行和脚车道。人行道等所需要的路面比车道小得多,建设工程没有建车道复杂,不必重铺地下的电线设施等,所以完工快得多,费用低,成效大。更重要的是人行道和脚车道可以和路边的大树和植物共存,不必忍痛砍伐老树大树。

接下来是“汽车瘦身”。我们不应该否认拥有汽车的方便和需要,汽车对很多国人来说不是奢侈品。但路上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汽车里只载有两个人。所以在新加坡应该推行前后两个座位的“电动长形车”。目前世界上好像还没有这样的汽车,所以“科研基金”就可派上用场了。

由于车身小,用电池发动就可以更经济可行。也由于目前还没有市场,所以这可是个要国家资助的系统项目。研发成功后,为了鼓励国人换车,可以用制度和措施,使到拥有和使用两辆“长形车”的费用,大大低于一辆普通汽车,精打细算的国人自然会取舍了。这就像无形中加宽了车道,满足了国人拥车之需,还同时能减低空气污染,一举数得。

最后是发展“地下交通网”,宝贵的地面,阳光和天空应该留给国人享用。无人驾驶机器应该转入地下,因为它只能取代司机而不能减少车辆的数量。无人技术在固定和少变化的环境下也较容易控制和运行,在地下就容易增加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了。

我们的国土根本没有增加的可能,更困难的是没人能预知究竟有多少国人希望拥有私家车,要建多少路才足够呢?我们也没办法以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消闲的习惯来分配交通流量。最吊诡的是,道路开得越多,交通越通畅,就自然会吸引更多人想拥车。这就像一场赢不了的战争。

我国一向都在交通还没瘫痪前,就采取很多世界首创的方法和措施解决问题,如果趁现在的好时机下“狠招”解决长远问题,令到“步者有其路”“车者有其道”“国人有其氧”,道路舒畅后,公共交通使用者也能在地面和地下自由行,可能多年后那又将是一个“世界首创”了。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