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文:珍惜“心中额外的激动”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在新加坡,与族群标志如种族、语言和宗教相关的课题,受到政府由上而下的严厉管制。政府也会先发制人,消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威胁。但单是这样是不足够的。配合政府的严格措施,个人也应该负起责任,确保社会的多元化为我们带来好处。同样的,确保多元化是我们的集体优势而不是弱点,个别族群也责无旁贷。

我们必须处理无可避免的分歧,但更重要的是扩大我们的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凝聚我们,强化我们的新加坡国民认同感。这个首要的认同感,必须超越族群和文化认同。

这些正是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于2月10日,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春团拜上演讲的重点。他表示,我们刚完成了50年的发展,在展望未来之际,也应该更注意我们的文化和新加坡人身份认同。

他认为,宗乡总会、通商中国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可以在三个优先领域扮演有用的角色:进一步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更努力促进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和确保回馈社会的文化精神持续下去。

他说,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提供人们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新加坡,更加以身为新加坡人为荣的机会。他强调,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各自的不同文化身份。他表示:“……如果我们尝试把不同的文化融为一炉,最终只能得到一种脆弱和令人困惑的文化,还有脆弱和令国人困惑的身份认同”。

因此,他认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应该开放给非华族,让所有新加坡人都能到那里学习新加坡华族文化。同样的,华族新加坡人“也应该热衷于学习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和其他文化”。我们必须“对彼此的文化充满兴趣,并尽可能参与各方的文化活动”。

他表示,我们不可能强行建设一个国家文化。在丰富新加坡的不同文化时,我们也必须能够欣赏其他文化的优美和含义。在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时,比如华族或马来族舞蹈,我们会感到自豪。“但当你看到一个马来女学生把华族舞蹈跳得非常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额外的激动。而当你看到一个华族学生在跳印度舞时,同样也会心花怒放”。

尚达曼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对于建立国家认同感,我们采取的是沙律碗(salad bowl)而不是“大熔炉”(melting pot)的方式。沙律碗的意思是不同族群维持各自的身份认同,但同时建立一个高于一切的国家认同。

“大熔炉”有很强的同化倾向。每个人只被当成一个公民,不是来自个别族群或文化的一份子。这是美国和法国所采取的方式。

强化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也就是说国家和次于国家的身份认同是对立的。我们的多元种族主义代表了两种认同感的相互融合,即首要的新加坡国民认同和次要的族群认同。

我们的多元种族政策显示,我们认为与生俱来的社会多元性将持续下去。但我们也要确保不同族群不能各自为政。要不然,多元化只会变成不可改变的分歧。

比如,即便让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共同语言的运动相当成功,新加坡的华族社群也不是同质(homogenous)的。新华人移民继续前来,意味着异质(heterogenous)依然是华族社群的特色。

我们的多元种族政策不只是对多元化的尊重,也包含了政府对多元化的鼓励。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避开如何创造、培养和维持一个最重要、具包容性和强有力国家认同的课题。

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文化多元性并不表示我们不必建立共同价值观。这是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多元种族主义也不表示,只有在一个更趋同质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才会逐渐产生。事实上,我们的少数族群一直是全力做出贡献,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新加坡独立后的头20多年,我们努力建立国家认同感,要从1963年至1965年间“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Malaysian Malaysia)这个失败计划的灰烬中创造一个新社会。对国家认同感的建立有了更大的信心后,从1979年开始,个人与族群的身份认同才有了更大的空间。

以华族来说,政府于1979年发起讲华语运动,和在学校实行“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lan)。1980年代,学校也推行短暂的儒家伦理课程。

最近,一些内阁部长纷纷对新加坡的族群关系表示关注,包括恐怖主义威胁和非穆斯林的“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我们必须突破族群、语言和宗教的藩篱,把焦点放在国家认同和让我们成为新加坡人的共同价值观。

我们明白多元种族主义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和必要。但在一个族群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对社会有更大影响的时代,不同族群仅是相互容忍分歧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充分体会和接受支撑多元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而多元种族主义事实上也涵盖了多元宗教和多元语言主义。

1998年10月,时任总理的吴作栋在为《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主持推介仪式时表示,新加坡华人必须认清所处的大环境:“……华人社群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地缘政治环境。新加坡华人认识到,在促进华族文化和语言的同时,必须照顾到我国多元种族的背景,和整个东南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他们也知道,新加坡的命运与东南亚紧密相连。在国家认同的大前提下,华人保留了自身的文化遗产。他们让各种族的新加坡人了解,他们的政治立场,是牢牢地建立在新加坡这个位于东南亚的独立国家的国家利益上”。

经过了几乎20年,这样的呼吁还是符合时宜的。真正的融合是由公民社会推动的,尤其是不同种族国人之间的情谊。因此,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在推动本地华族文化的时候,也必须认识到它是一个属于所有新加坡人的机构,得在建国的历程中向非华人伸出友谊之手。

作为多数族群,华族社群必须继续对少数族群的权利、利益和感受保持敏感。在东南亚的华人与大陆的华人对他们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表现得更有自信的时候,这样做越显重要。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叶琦保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