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憧憬乌托邦

字体大小:

众声道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今有父母为孩子求学一掷千金。

前阵子派驻中国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关于学区房的段子:北京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要20万元人民币(约新币4万1800元,下同),孩子上小学六年的学费约12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若拿去北京海淀区买名校附近的学区房,还不够买间厕所。

学区房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种特殊产品。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不惜重金购买名校附近的房子。据朋友说,北京学区房价格越炒越高,一些屋龄20多年的旧屋,因为与名校近水楼台,每平方公尺都能卖到20万元人民币。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名校有更好的师资设备,能给孩子打下更好的学习基础,于是便有了父母对学区房趋之若鹜的事。

当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拼不起爹娘的孩子只好输在起跑线上,而学区房也变成教育分流的前奏。

虽然本地没有所谓的学区房,但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名校而搬家的事还是时有所闻。教育部大约从五年前起,大力推动“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更好的资源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要淡化看重成绩的心态并不容易,尤其在一个长期秉持任人唯贤思想的社会中。

政府可以想方设法为学校创造公平环境,加强对非名校的资源投入;为了淡化“名校观念”,教育部也能废除中学成绩等级制,避谈小六会考状元花落谁家,若这个理念不能获得社会心态和风气的认可,在家长眼里,“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终究还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

“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一个延伸,便是政府近期大力宣导的“未来技能”教育理念。未来技能力求改变“一纸文凭定终身”的传统,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更加鼓励人们追求精专技能,说白了就是要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理想境界。

教育部代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近日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到,未来技能必须包含“所有成功的定义”,要让唯才是用的概念不断扩大。在他看来,人人攀爬同一座金字塔的时代早已过去,用“连绵不断的山峰”形容教育也是过时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并非人人都得去爬山,人们也可以选择去绿洲、去河岸。

传统的社会观念,习惯把攀爬山峰与追求成功挂钩,就好像俗话所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却很少把绿洲、河岸定为成功的目的地。能否实现未来技能所憧憬的行行出状元境界,同样取决于社会心态和风气。

社会首先得打造成功之路多样化的环境。传统的成功道路是一条标准的障碍跑道,必须从起点开始跨过每道障碍才能继续前进,一旦卡住,就等于断了前路。多样化的成功道路得有四通八达的流动性,若暂时无法跨过一个障碍,还有很多机会继续前行。

更重要的是,社会能否打破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观念,赋予成功新的定义,而这也是最困难的。成绩、财富、事业、名声都是定义成功人生的通行标杆,除了这些,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其他标准?在秉持任人唯贤的制度时,能否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才华?社会要如何去认可那些选择走向绿洲或河岸的人,市场又要如何给予他们奖励和回报?

从一个悲观的角度看,只要社会还存在分层,总会有一些学校比另一些学校更好,也总是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优秀。“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和“未来技能”也许只是理想化的憧憬,但要能向这个方向跨出一步,对一个社会来说,岂不也是一种成功?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yangdx@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