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别沦为一个面目可憎的社会

字体大小:

吴俊刚专栏

据说,宋朝文豪黄庭坚说过这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所谓士大夫,可以理解为当时的一般官吏和知识阶层。说三天不读书,揽镜自照,也觉面目可憎,和别人谈起话来,也淡然无味。有人或许会觉得这话言过其实,但我们将之理解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也未尝不可。

在电子科技尚未出现的时代,书本是获取知识和做学问的主要媒介,因此,书有着崇高的地位,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人们获取知识的媒介多了,书本不再是唯一渠道,这是否意味着读书已不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现代的书本可以变成电子书,形式可变,但其价值却是无法取代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各种信息,获得各种新闻,了知天下大事,这只限于信息获取,与读书是不同的。

传统上,书的种类可分为经史子集,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要获得文化的滋养,还是得读书。当然,现在的书不必指书本,许多书已可以从互联网下载。要说,互联网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方便多了,一弹指间,就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又是免费的,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不过,现代人多被五光十色所吸引,尽管电子配备齐全,往往却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很多人确实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已沦为一个义理不交于胸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社会呢?虽然我们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自觉,我们确实有必要向黄庭坚学习,自我提醒、激励。

因此,国家图书管理局决定推行“全国阅读运动”,带动阅读风气,让国人更重视阅读,是件值得欢迎和支持的事。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日前在国会透露,当局将从今年6月起连续两个月开展各项鼓励阅读的活动,并在7月30日把这一系列活动推向高潮。今后,这一天将定为每年的“全国阅读日”(National Reading Day)。

今天的新加坡,受高深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文盲率几等于零,照理阅读应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但政府觉得有必要推行这么一个“阅读日”,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确实阅读风气即使不是每况愈下,也只是差强人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到图书馆去的成年人其实不少,只不过他们并不是去看书,而是替孩子借书。好像孩子才需要读书,大人已经读够了。这真是都市怪现象。

很多人也许都忘了,人需要吃饭,也需要精神粮食。通过吃饭,我们能补充体力,但要补充精神粮食,就非得通过阅读不可。新加坡人以好吃出名,只要听到或看到什么美食消息,便会蜂拥而去,即使排长龙等候半小时,吃上一碟据说是很出名的炒粿条也毫无怨言。换成是要在某个政府部门或医院等候同样的时间,很可能就怨声载道了。

我们的大众传媒有关美食的节目和报道可谓汗牛充栋,反之,能和阅读扯上关系的则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很多新加坡人非常注重肚子,却几乎完全忽略了脑子。现在,我们在别人眼里或许还没到面目可憎的地步,但一个可知的恶果已经出现,我们不得不向糖尿病宣战了。糖尿病固然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吃出来的。因此,如果更多人能借着配合阅读日举办的各种阅读活动,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平衡一下自己的口腹与精神需要,多读书看报,少暴饮暴食,那未尝不是好事。

雅国说,这回的阅读日重点之一,是鼓励人们多阅读母语书籍。这一点相信也很令不少人感慨万千。以华文书刊来说,眼前的凋零景象,简直已叫很多爱书者痛心疾首。书店业务凋敝,过去的繁荣景象,曾几何时已经烟消云散。华文书店顾客寥落,即便是过去常常光顾的老顾客,如今因为都已退休,看的多买的少。很多爱书的建国一代人都已面对家中书满为患的难题。孩子都不看华文书了,于是一车车的旧书被送到邻国去,有的还被装箱远送到香港等地,找不到好去处的,只好忍痛给了加龙古尼。

几十年前,虽然有机会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但爱书人却似乎特别多。每逢周末,大家就迫不及待的往书店跑,如饥似渴地买书看书。那个时候大家穷,所以旧书也很枪手,逛旧书店或旧书摊的人多得是。现在,连英文书店也难以经营了。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只有一个,没有分馆,因此,客似云来。现在,图书分馆到处是,读书的人反而少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偏向满足口腹之欲,不爱读书?是不是学生时期读书为应付考试,已经扼杀了许多人的阅读兴趣?这或许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去图书馆,不逛书店,不下载电子书的人应是居多的。这些人闲空是要嘛看电视,要嘛玩电子游戏,要嘛追连续剧,要嘛你来我往不停地传短信,就是不读书。因此,推动“全国阅读日”出发点固然良善,能取得怎样的成效却是个颇大的问号。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许多人少阅读或不阅读的问题。因为,不读书的后遗症远比黄庭坚所说的多。对个人而言,不阅读就很难夯实语文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离开学校后,母语水平就逐渐下降。虽然经常使用英文,也只是停留在一般工作语文的水平。到头来是双语都不灵光。整体来说,如果我们多数人都不阅读,我们就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或是造就一个讲了很久的优雅社会。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