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告别T-Score

字体大小:

众声道

李显龙总理早在2013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就宣布,小六会考总积分制将走向历史,但上周听闻“T-Score”会在2021年被取代的消息,心里还是不禁有些五味杂陈。

有关小六会考的舆论中,一再被重复的主要论点是它并非“一卷定生死”的测试。考试的结果不是注定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可是毫无疑问的,对于我和许许多多的过来人而言,我们的小六T-Score,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之后的学习选择和道路。

我的父母没有大学文凭,家里主要用语是华语和方言,起初上小学英文这一科很吃力,过后才慢慢改善,成绩一般徘徊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英文有了长进,数理科目也随之更上手。家里虽然衣食无忧,但我和弟弟却没有上补习课;双亲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们选修花俏的增益课程,培养各种特长。

作为一个在学校里成绩靠前的学生,第一次提交中学选项的单子时,根本没想过把排名最好的学校列在其中。会考放榜后,第二次上交的选项单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成绩好的考生允许在放榜后重新选择心仪的中学。)

因为T-Score单纯是分数,全国考生在这个机制里无论身份、背景和条件,都能明确地分出高下。手握成绩单的一刻,看到当年会考成绩最高和最低的分数,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实力真的不差,努力付出后得到回报。另外,我的中学选择也一下变多了,除了男校以外,基本上想报读任何中学都没问题。

不过,即便有了实力的证明,我和父母还是经过多番讨论和考虑之后,才战战兢兢把排名最好的女校列为第一志愿。当时的担忧主要源于自信不足,担心往后无法承受学习压力;不能和来自其他背景的同学相处融洽;会因为家庭资源有限而丢失学习机会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T-Score制让我有起码的胆量跨过心理障碍。母校不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让学生开拓视野的机会,更注重培养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让我终身受用。

T-Score由分级制取代,接下来的焦点自然是中学分配究竟要如何进行,尤其是在僧多粥少的热门学校。受访家长都希望不管新措施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公平”和“透明”。眼看儿子也将成为“后T-Score年代”的一分子,我也对此在意。作为T-Score的受益者,我还关注新的评分机制,会如何影响弱势和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

分级制最大的优缺点是它“模糊”了考生之间的差距。在分级制下,只要考生展现一定的水平,无论其他人的表现如何,他就会考获相应的等级。然而,这样的机制也会模糊个别考生真正的实力,这会否阻碍缺乏自信的学生,选择门槛较高的热门学校?

在报章的交流版上,也看到有读者建议教育部扩大会考的评估标准,包含课程辅助活动表现、学生品行、特长等,以帮助中学更好地从成绩相同的考生中作筛选。这又会不会导致怕输家长,通过另类补习帮孩子强化竞争条件,形成另一种扭曲原意的异化现象,对弱势家庭的学生不利?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任何相关的政策改革都会影响无数的莘莘学子。沿用数十年的T-Score制,既然已经造成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就有必要做出改变,但也要警惕矫枉过正的危险。教育部表明,接下来几年会谨慎调整和测试新的评分和中学分配制,这是明智之举。期待年中公布的相关详情能让家长放宽心,也让未来的小六生更快乐地升学。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tanlengtuan@gmail.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