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慕媛:大铜香炉 行行重行行

谢老精制的中型铜器,虽未臻至“包浆温润,宝气内蕴”的美誉,但整体器型成色贵气厚重、雅洁有致。(赵慕媛摄)
谢老精制的中型铜器,虽未臻至“包浆温润,宝气内蕴”的美誉,但整体器型成色贵气厚重、雅洁有致。(赵慕媛摄)

字体大小:

梦远册

赵慕媛

生活在这商贾云集的转口贸易港,谢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铸铜故事,是很另类的文化执着。

上周赴约社区的集体观影会《我们的故事2》,席间南大同学谢宝玉不经意谈起,方得知她已过世的令尊大人,为民间铸铜高人,成品包括寺庙大铜香炉、大铜钟、乐器锣钹、砂拉越土著铜耳环、各式糕点与生活用品铜模具;制成品还销往东南亚各地,直教人喜出望外。后经她兄长再补记前尘往事,理应记下这璀璨的沧海遗珠。

这是新加坡文化产业又一精品出口的故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陶器龙窑之外,受到本区行家认可的精湛铸铜法,我们对它所知不多。在发达国家,铸铜与瓷器、漆器、玉石、绘画等工艺美术一样,道行高远之士皆被视为国宝艺师。本周恰逢新加坡文化遗产周,缅怀民间卧虎藏龙的艺匠大师,诚示敬礼。

谢妙(谢清妙),为大隐于市的老匠师,1920年代福建安溪出生,襁褓中即随长辈南来,少时在“江湖人士”辈出的大成巷拜师学艺。学徒出身的他积蓄不多,但矢志不移终生铸铜,于是零接单货,租用朋友的窑炉烧制,不久名声日隆。之后举家迁至许锡林路(今天樟宜东路上段转进西林路之前一小路),购置乡村颇广地段,立工房、造窑炉。他的家业与工房所在地俗称樟宜九条石,近勿洛河,经常淹水,村民习惯了涉水而过。发大水时水淹及膝,当局得派船只入村接载解救,可想当时环境与物力之维艰。

铸铜历经造模、上泥(包括炉灰稻糠)、塑形、雕刻、镶嵌、分割、脱腊等十余道工序,迂回繁复,精细严格,为精密工艺的典范之一。谢老巨细靡遗的扛作,从烧铸小铜器饰件起步,心无旁骛一甲子精研,技艺日臻成熟,渐至承接中大订单,诸如体型容积都属“大作”的大铜钟、大香炉,难度极大,不仅工序繁琐,泥土锡矿红铜等泥矿成分均需拿捏精到,毫厘不差,始得完器。

附图的铜香炉为谢老精制的中型铜器,虽未臻至业界向来对黄铜大器、宣德炉一片赞颂曰“包浆温润,宝气内蕴”的美誉,但整体器型成色贵气厚重、雅洁有致。而大铜钟的制作与成分一旦失误,则撞击无声如石牛入海,须毁弃。因此大铜钟、大铜香炉,本地无人敢接单,唯谢老的技艺“达标”而应接不暇。

他的精品,交托位于美芝路的德记,再销往当年马来亚各州府、槟城、沙巴及砂拉越。谢老更铸造过剑器,剑身纯钢,剑柄铜铸,烧制费时费工。怀想在这小城邦不世出的“侠客佩剑”,可有镌刻“谢妙铸剑”?如今,不知何人所藏?

乡村缺水缺电,在日后改采电力摩哆风箱之前,谢老只能以脚踏风箱为窑炉加温,废物回收各类破铜烂铁再熔铸为材料,并把大罗厘的齿轮变速器改装为车床,以榨甘蔗机来压制腊模的厚度……岭南以南的乡间,民间匠师能“土法炼钢”达到如斯技艺与境界,实属本地工艺创新的先驱。

开炉属大工之日,另请十数名工匠投入,烧窑期间熊熊烈焰通宵达旦,家中妇女忙于厨务烹煮、照顾膳食。他们在这片乡土激情放歌,把造型浇铸熏染得豪情通透。生活在这商贾云集的转口贸易港,谢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铸铜故事,是很另类的文化执着。

我曾在前文(2015年9月20日)谈论新文青,把手作手耕艺术的理想者,归类其心灵体会与追求,很大部分是“得益于日本百年来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与手艺,把生活细节与器物制作,一丝不苟地呈现得雅致细腻。这大传统始自明治维新、得自日耳曼德国制造潜艇装甲、飞机大炮、家电钢琴都百分百精确精密的思维真传。”

中国数千年工美艺术的造诣登峰造极,自有一套名师出高徒的师承大系,革命荆途中无端丢失,得赶紧召唤回来。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的政府报告,终于打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吁全社会“追求卓越,崇尚质量”。

时光推移。吾国以大魄力夷平丘壑、填土汪洋,穷追猛赶去赴第一世界的约会,把现代化的提速进行到底,追求绩效到了极致,常常蜕变成惟利是图。我们原有众多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族裔的语言文化,而今剔除得花落辞枝悄无声。

我们的乡土,原本就有无数尊师重道的学徒,自成一家的老艺匠,诸路民间好手的创意在民间自由奔放。我们现在很需要以新思维,顾惜为数众多不好学术、只爱手作手绘的青少年。这群人手中有技能、心中有梦想,一门心思只想做好本行。如果环境许可,制度合理,让他们埋头专注、名师点拨,他日,将成为新时代出彩的艺师匠才。

(作者从事媒体与翻译培训

cmw.zmy@gmail.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