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切勿妄自菲薄——答杨瀚森先生

字体大小:

观点碰撞

非常感谢杨瀚森先生对于我和梁国民先生之前发表的《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的讨论。杨先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实际考量,但笔者也希望国人能以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切勿妄自菲薄,错失机遇。

诚然,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而电子商务绝非只发生在诸如中国等有着广阔国土和国内市场的国家。根据Statista(www.statista.com)对新加坡电子商务的统计和预测,新加坡的电子商务五年内将保持近12%的年增长,而普及率也将由现在的61.3%持续增长到74.2%。电子商务并非如杨先生所言与新加坡水土不服。

虽然新加坡国内市场有限,但新加坡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市场。笔者仍记得读书时有幸聆听李光耀先生关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教诲,新加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电子商务的机会恰恰就是应全球化而生。新加坡有着世界最好的空港与海港,是世界最主要的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对于物流的依托,也给予了新加坡从电子商务的全球市场中分一杯羹的机会。新加坡人的消费天生就是全球的,无论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处处都有国人活跃的脚印。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行,一旦高铁能够连结东南亚直达新加坡,中国的商品、泰国的粮食、马来西亚的蔬菜通过陆路交通朝发夕至也并非不可能。

新加坡的投资则更是全球的,不管是新加坡制造、设计、经营还是传运,电子商务都是新加坡全球化的有力平台之一。Lazada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其背后的投资者竟是一家德国公司(Rocket Internet),其从成立到成为东南亚主要的电商平台,直至被阿里巴巴斥巨资收购,也不过四五年光景。笔者希望新加坡的投资者别再在自己家门口,看着其他国家的电子商务翩翩起舞而无动于衷。电子商务的跨国界性给了新加坡这个小国在全球市场上施展拳脚的舞台,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错失良机。新加坡有着世界一流的物流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最近也指出,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发展上有着比硅谷更好的硬件基础。但如果没有创新和果敢的企业精神,新加坡人就会只是看客而非创客。

新加坡在文化上天生就是中西文化的共载体,在地域上也是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核心,加之一流的物流、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以及政府的强力支持,笔者更是希望新加坡人不仅是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也是其领导者和开拓者。

其次,电子商务并非只是大型企业扩展的平台,也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契机。杨先生指出电子商务是大型企业的专宠,而让中小型企业怯步的说法,其实还是停留在保守的零和逻辑。在阿里巴巴成为世界最大企业的同时,中国也涌现了上百万的中小型电商。从小米到三只松鼠,正是电子商务的平台让这些原本不见经传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大型企业的规模。

在租金和人力成本高的新加坡,电子商务给了许多有创造力但却缺乏物质基础、启动资本和市场营销的创业者新的平台和机会。在全球化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可以让自然资源天生不足、人力成本日渐昂贵和国内市场有限的新加坡,拥有全方位调动资源而大展拳脚的舞台。电子商务除了可以降低成本外,其市场嗅觉的快准狠、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也能为各种不同的中小型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市场和运营模式。如果今天的我们仍旧固步自封地认为,电子商务只是廉价经营的恶性竞争,就会因偏见而错失机会。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成熟让中小型企业无需要花费巨资,也可搭乘已有电子平台和服务。许多中小型企业通过云服务和云计算平台,可享有大数据带来的市场信息和优势。亚马逊、IBM、微软等许多互联网经营商,也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服务的空间和可能。电子商务能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给了几乎所有人创业的可能。许多互联网电子融资平台的巨擘出现,也让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电子融资平台,更快和有效地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中小型企业完全可以与网络互赢共生。无论承认或者否认,机会和竞争都在。唯有动态和积极地掌握机会,新加坡的中小型企业才能在互联网经济风起云涌的时代成长与发展。

笔者认可杨先生所言,电子商务绝非“包治百病”,也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和企业,但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加坡人绝不能妄自菲薄、错失机会。笔者也并没有希望“电商”会全面取代“店商”,而希望传统的店商能看到电子商务的挑战和机遇,更加优化资源和经营模式,放大店商在用户体验的附加值,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电商与店商也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取长补短、互赢互生、相辅相成。电子商务对新加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作者是新加坡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