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彬:重审教育

字体大小:

侵晓窥语

我曾到一所补习中心听课,整堂补习课只听见老师的声音。上课的最后半小时,那位补习老师要求我给孩子们试着上课,我发现每当我向孩子们发问时,他们要不就是紧闭着双唇看着我,要不就是立刻垂目避开我的眼神。

课后,老师和我交流。她说她的补习中心旨在帮助学生们考取好成绩。“学生们来这里,基本是为了索取备考技巧,和应付考试的知识。所以,请尽量不要向他们发问。”老师苦口婆心地给我劝导。

尽管后来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补习中心其实不多,但我因此非常反对纯粹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原则。教育理应大于应付考试。在这个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从几个问题开始:我们教什么?我们怎么教?甚至更根本地去探索什么是教育?

最近网上传开一篇文章,题为《教育不仅是职业训练:为什么人文学科重要》,阐述目前全球的教育趋势,太过强调以工作训练性质为目的的课程。文章提及:

“教育,除了教,还有育——育,就是帮助学生茁壮成长,不只是身体方面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成长。因此,真正的教育必须刺激学生思考和自我反省,令他们养成求知和自我改善的习惯,而不只是教懂他们一些谋生的知识或技能。”

这段话很清楚地提醒:教育是以育人为主,我们不能继续“教而不育”,让学生“学而不问”。从这一点展开,我们也应该重新探讨老师的角色。在这个网络时代,人类历史的一切知识都集中在网上了,很多孩子很早就能够通过网络自学,老师可以被取代。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否还能够是传统式的“我说你听”?如果要改,应该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要再度回到教育的本质。有一点,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老师,是一个能够影响很多人的生命的角色。台湾“翻转教育”的推手叶丙成和张辉诚在一篇访谈中(《翻转,从不打断孩子发问开始》),谈及对“老师”的完整概念时指出:

“第一,你要变成学生一辈子的朋友;第二,你要帮他建立好一辈子的能力;第三,你要栽培他;第四,你要让他看清楚他的未来是什么,他看不到你要帮他看到,帮他把前面迷雾打开,让他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与责任感是什么?”

老师于是不能只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工具——就像学生不能只是接收技能的工具。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必须想想今天的孩子应该怎么学习;在这个时代,“学习”意味着什么。

当我跟着剧场工作者到学校教戏剧课时,发现每当孩子发问,他们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去反问孩子。通过双方反复发问和反问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起发掘答案。

我发现学生更倾向这种学习方式,也因此更有求知求学的欲望。剧场老师说,虽然直接给孩子答案是最快的方法,但反问的过程能够让老师和孩子一起发现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总会告诉学生:请别怕发问、别怕发表意见、别怕犯错。是的,在传统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里,学生被灌输的意识总是:千万不能犯错。

我们都从错误中学习,但我们却要求孩子不能犯错,那孩子应该怎么学习?我们非但不允许孩子犯错,还让他们害怕犯错;不让他们从犯错中学习,还让他们觉得一个错误就足以泯灭他们作为人的整个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要如何有效地学习?

或许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代的特点,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认知。让我们别急着给孩子所有的答案,而是多鼓励孩子发问(激发他们多思考)、给予孩子更多一点犯错的空间(让孩子在安全的空间里学习)。要做到这点,教育部门必须足够相信老师,支持老师,给老师空间。而家长也应该改变自己对教育的认知,承认教育“育人”的本质。

与时并进,不仅进行“备考教育”,而拓展成为育人的“生命教育”——我们的未来就在这一代孩子手中。

(作者是剧场/教育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