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战争与和平

字体大小:

漫步

英国2003年波斯湾战争独立调查报告三天前出炉了,正忙着跟欧盟办离婚手续的英国政府得忙上加烦。

报告书作出的结论是,美国发动的这一场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出师无名,而是基于错误的情报。这些假情报没有受到挑战,法理上的依据薄弱,并缺乏准备,加上夸张的公开言论,英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跟美国一起把一些国家拉下水去入侵伊拉克。

这份报告书内容“共12册,达160万字,是名著《战争与和平》字数的四倍,历时七年完成,比英国参与那场战争的军事行动还久”。当年布莱尔首相及其领导的政府,完全低估了那一场战争的难度和后果;另一方面,布莱尔则又高估了自己对布什的影响力。

基于美国和英国是天生的盟友,布莱尔为了给布什的讨伐萨达姆计划加油打气,便在2002年7月给他写了一则私人字条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I will be with you, whatever.)。当年在批评者眼中,布莱尔是“华盛顿的小狗狗”。当时,美国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或是正在发展生化武器或是核子武器。布莱尔在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贸贸然跟美国去打伊拉克,现在已被视为一项战争罪行,不少人要跟他秋后算账。

当年向美国透露所谓伊拉克拥有大量杀伤武器的伊拉克变节者,后来在2011年承认他所说的都是谎言。

美国当年难道这么容易被一个反叛萨达姆的人所忽悠,而不顾后果地发动21世纪第一场大规模战争吗?与其说美国人太天真,不如说如此“正合朕意”的谎言,给了美国一个很好的借口。

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7年9月发布的新书中便指出:“进攻伊拉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

2003年参与美英联军被牵着鼻子走,莫名其妙去打这一场波斯湾战争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波兰、韩国、意大利、格鲁吉亚、乌克兰、荷兰、西班牙。幸好受和平宪法所限的日本不能派兵,只能提供“援助”。在欧洲明显缺席的是德国与法国,两国领导人坚决反对这一场“不义之战”。两国国内还爆发轰轰烈烈的反战浪潮,反美情绪高涨,美国与德、法关系因此恶化。欧洲大陆的两位老大的反战,是给美国重重的耳光。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小布什总统向国际恐怖主义宣战,为他讨伐萨达姆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当年新加坡的立场也把这场战争视为一场反恐战争,而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几年之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谎言被捅破,曾经出过力的盟军国家,都感觉被美国耍了;事实则证明德、法两国一开始便是比较醒目的国家。

相比之下,比这场海湾战争更早13年(1990年8月发动)的第一场海湾战争,具有其正当性。美国率领的国际联军出兵伊拉克,拯救被它并吞的小国科威特。34国联军“围伊救科”,正义凛然,世人普遍喝彩。当年新加坡也看得清楚,如果科威特不是盛产石油,美国还会高举正义之旗吗?新加坡政治领导人借此教育国人,科威特硬被伊拉克吃下去,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国防力量,缺乏天然资源的新加坡最好还是自己保重,发展强大国防,不要指望一旦有事,其他强国会来拔刀相助。

萨达姆正由于有侵略科威特的前科,其坏人形象已经定型,为13年后的波斯湾战争种下了祸根。

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爆发后的另一个13年后的今天,英国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的结论没有太出人意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终于尝到他当年为布什“两肋插刀”的滋味,他为当年的“一时糊涂”向英国人道歉,也只能遥祭在那一场不该打的战争中,平白牺牲的200个英国军人的冤魂。

美国和西方现在已有这样的看法:如果伊拉克的萨达姆还在的话,哪有今天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

世事有时便是如此矛盾,因果难分。

战争是为了和平,还是和平为了战争。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