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迎接科技新风暴

字体大小:

众声道

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几个月前做出全新尝试,用3D技术扫描,制造完全契合顾客双脚的“未来跑鞋”。在不久的将来,商家不仅能给顾客制造更舒适的鞋子,也能根据扫描到的数据调整运动鞋设计,对身体做最佳支撑。

3D技术实现运动鞋私人定制,如果说这是科技给生活素质带来的一种新提升,让大家更向往科技化的明天,那么同样是关于阿迪达斯的另一则新闻,对一些人来说大概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阿迪达斯这个1949年创立的品牌,上世纪90年代在德国关闭最后一家工厂,把生产线全面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亚洲国家。时隔20多年,阿迪达斯在德国兴建起全新的“机器人工厂”,有望再次回归“德国制造”。

回归本土制造帮老牌商家提升品牌价值,也避免陷入“血汗工厂”争议而影响品牌商誉。机器人工厂的产量现阶段还比不上亚洲代工厂,但自动化和科技的发展,意味着曾经因劳动力充沛而有成本优势的亚洲制造,将逐步失去竞争力,大量工作岗位也难逃消失的命运。

国际劳工组织上星期发布的一项亚细安经济转型研究显示,依赖大量劳动力的纺织、制衣和制鞋业,在未来10年将面对最大的自动化风险。根据该组织预计,泰国、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目前有900万人从事纺织、制衣和制鞋工作,他们多数是年轻女性,当中约六成到八成将因缝纫机器人的普及而在未来失业。

纺织和制衣业是很多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的好些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做出大量投资,以促进经济形态转变,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而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像阿迪达斯这样的发达国家企业,有机会把制造工作重新搬回本国,形成一股制造业回流的新趋势。即便发展中国家代工的模式延续,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将因科技而改变,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换句话说,从前的工业化转型模式或许已不再适用,发展中国家如何调整策略,对人工、资本、科技作出新的投资,必须重新思考。

与几年前对颠覆性科技毫无保留的拥护相比,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正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可能再度引发像19世纪英国民间对抗工业革命那样的卢德运动(Luddite movement)。

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3D打印、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智能设备等,把很多科幻片里的场景带到现实生活,提高生产和办事效率,让人们活得更舒适、便利。然而,科技是否会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新推手,成为了一个新议题。国际劳工组织雇主活动局总监狄波拉马森就警告,除了拉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距离,科技也会扩大不同技能持有者之间的差距。

科技快速更迭可能造成新的弱势群体形成。劳动队伍中年龄较大的员工要跟上步伐,会越来越吃力,遇到裁员等问题时,想重返职场也变得更难。这个群体是否能快速更新技能,达到市场的新要求,不仅是对个人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科技发展也意味着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方面的人才更吃香,而这个以理工为基础的领域,向来对女性的吸引力较小;缺乏这方面技能的群体,特别是女性,是否会在未来的职场面对更大的瓶颈?

把握科技发展,以前瞻的眼光培养这个领域所需的人才,是迎合未来经济必不可少的策略,而如何把科技发展的副作用最小化也颇费心思。就在刚过去的世界城市峰会一场关于智慧城市的交流会上,有与会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转行当德士司机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安全网,未来无人驾驶车普及,还有其他社会安全网络吗?”当科技革新如暴风般席卷全球,我想这仅是我们需要回答的其中一个问题。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yangdx@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