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平:消沉的官场:根源和治理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为官不作为是中国官场的新现象。观望,等待,回避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相当普遍。然而过去三十多年,地方政府乃至各单位、各部门大干快上,竞相发展。各级领导各显神通,唯恐落后。相形之下,目前这种沉寂非同寻常。据报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正职领导干部要求转换成副职或闲职的现象。某县一年有十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连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这在官本位的中国可谓史无前例。


在个人层面上,这也好理解。当领导干部很辛苦。工作起来是二十四加七,从无上下班概念。长期以来他们除了地位和权力以外,把吃、喝、玩、乐、洗脚、泡澡、额外福利、灰色收入等等,都当作是对他们辛苦和奉献的补偿。这些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有满足感。反腐把这一切反掉了,于是等号不成立、心理不平衡了。加上公务员工资阳光化以后,同级别和工龄的实职岗位和虚职岗位,工资待遇相差不大,但是工作压力不可同日而语。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个现象是同发展和改革的阶段性相关联。经济增长的粗放期已过去,低悬的果子已经摘光,任务越来越复杂,工作越来越难做,加上权力受到监督,纪检和问责越来越严格,“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等,许多干部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干劲和雄心了,消极应付取代了主动进取。以前通过“打点”或人情疏通很快就可以办好的事,现在一概要走足官样程序。难作为的环境正在形成,干部的动力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者叠加就造成了官场上的暮气。漫延下去的结果就是政府治理的危机。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