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康:译名装载着人文记忆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廖建裕教授在9月3日《联合早报·言论》版上的鸿文《华文译名以什么作为标准》,主题是“各国的国情有别,译名也需要由本国的国情而定,不能一味跟着一个国家走”,一语吐尽了我们中文媒体人数十年来的冤气闷气。


其实,跟着某个国家走,情况也有每况愈下的趋势。译名不动脑筋,逢t必“特”,于是出现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怪名(尽管他本人也很“特”)。有一天,为求音节的精准,麦当劳会变成“麦克多纳尔德”。


廖教授精通中英文与马来/印尼语,一针见血,指出语音误读冒出来的误译:如印尼将领Nasution变成“纳苏逊”,是把“tion”读成英文。本文狗尾续貂,音读之外,讲讲译名的另一个层面:每个译名其实都装载着每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当地的人文记忆。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