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当龙开始说外语

字体大小:

舒不知

大学时有个兴趣小组,多数组员是英国人,其他人则和我一样,英文不算烂,但不是母语。有一次活动上,有名留学生被一名英国人的话伤到自尊,可是一时又表达不好,说出的话直白到令在场的人尴尬。

最近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杭州飞机坪上的小插曲。中国官员用英语回应美国官员的那句“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机场”,给人印象深刻。

这句话很直白,中国小学生的英文水平就足够。据报道,是美国官员先说了一句同样直白的话:“这是美国飞机,这是美国总统”。然而,中国作为迎客的东道主,在接机时喊出一句下联,很难不被诟病。

事件发生后,国家自豪感与日俱增的中国网民一阵叫好。欧美媒体则普遍认为,这又是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在彰显实力,给美国下马威。

不论这是不是中国有意与美国角力,毫无疑问的是,这类事件无益于改善中国与外界已存在诸多隔阂的关系。

只要留意有关中国的报道,尤其是非关国家大动作,而是对小事件的报道,就不时会看到一些很“中国式”的表达,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显得生硬甚至粗暴。

今年5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花园派对上,和伦敦警官谈到去年中国对英国国事访问,二人都说中国官员“非常粗鲁”。

常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这条龙,是否真的那么粗鲁、凶残、傲慢?未必。外界的误解或许来自于中国由上至下与外界的沟通方式,有时因为语境而造成偏见。

很多人在使用不熟悉的语言时,会因为词汇有限、语言结构单调,而显得粗浅、鲁莽或笨拙。英语里常说“sophistication”,一种集结经验、见识和内涵于一体的境界,在中国的国际交流上似乎少了这个。

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暗淡无光,近几十年才开始活跃。随着中国的科技、工业、文化追上甚至即将领跑世界,国际交流只会越来越多。这条龙虽然开始说起英语,但对于国际化的交流,还需要更多练习和磨合。

不过,外界印象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确实存在一些特质值得反思。国际化的交流绝不仅是英语而已,而是通过提高自我认知、时刻反省而逐渐掌握的一种国际语言。语言是不同的,但有些特质却是普世的。

古代的东方君子和西方绅士不会对骂,因为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二人都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为人处世的典范,即便鸡同鸭讲也不会彼此触犯。

如果只会说些英语,却忘记中华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等品德,或许还不如只记得老祖宗的语言,却说不出一句英语的人吧。就好像一些暴发户在欧洲奢侈品店里大喊:This!this!this!(这个!这个!这个!)

龙要想和世界做朋友,最好是懂得世界的语言。如果外语说不明白,就先重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龙的语言。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执行级数码记者

shuy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