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蝶变转型里的人文视角

字体大小:

慢三拍

百工,即指各领域各产业,《百工里的人类学家》重在把人类学所追求的改进人们命运、创造人类价值的精神贯彻到商场、职场,甚至是教育领域与家庭里,唯有让个人看到改变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产生深远的求知与求善文化。

身边亲戚朋友当中,好几位都请了缅甸来的女佣帮忙照顾家中老人或小孩,从家乡到新加坡讨生活,她们都各有自己的励志小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年30岁的宁,大学毕业后要出外看世界,通过当地中介申请到新加坡工作,谁料来了之后恍然发现是当女佣,而自己在家中从未做家务。晴天霹雳又求助无门,只能收起眼泪从头学起,幸好遇到体谅的雇主,在无数个摸索与自我求进的日子中已成了办事利落和能烹煮出几道拿手菜的好帮手。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事与愿违或遭遇到巨变,考验的是个人的应变能力、涵养与心理素质,而许多大小事故局外人是听了成风,只有当事人才能给自己的性格和思维留下印记。在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越来越难以预料的世纪,个人和国家更需要有良好的应变、涵养与心理素质。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Edward Lorenz)在1979年一个演讲中提出的“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形象地解释了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大气规律理论,即任何非常微小的差异或偏差,都足以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带来巨大改变——无论那是良性或恶性的。当时他举的例子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加上其他蝴蝶一起扇动所产生的气流,可以两周或数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之后在社会学界或管理学都被引申广用,而今来到瞬息万变的21世纪地球村,无论是气候、经济或政治的“蝶变”更无所不在,产生的频率与影响也更多更深远。

新加坡经济近几年的表现就受到外部的影响,加上政府力促全社会需要更好应对未来经济加速转型,个人和企业都面对了极大压力。人力部上周四公布的第二季劳动市场报告,以及总结的上半年劳动市场发展情况,显示我国就业增长进一步放缓,失业情况加剧,被裁退或提前解雇的人员再增。学者和分析人员都认为这除了是因为全球经济情况拖慢了我国经济增长步伐,也因为新加坡经济仍在重组。在这双重压力下,怎么减少劳动市场出现工作与技能不匹配的情况,以及减缓技能过时和颠覆性科技带来的影响都是长期挑战。

从教育、再教育与技能培训中强化劳动市场,以及加强我国企业应对各种挑战的韧力是当前要务,政府也已先后宣布了相关计划,例如最近宣布的食品服务业转型蓝图,并协助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扩充业务;以及协助我国工商领域制定产业转型蓝图的产业转型计划。然而,提升教育与技能培训,不是完成课程与大量投入科技即万事俱备,大功告成。在整个重组与力求创新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人本思维,产生人本价值,每个参与改变的个人与团队都将难有持久的共鸣,更别说是体悟改变的更深层意义。

怎么在面向变革或转型的持久战中,让个人和国家有良好的应变、涵养与心理素质,创造良好的蝶变效应?今年6月在台湾出版的《百工里的人类学家》一书,提醒人类学对创新与创造人文或人本价值的重要。百工,即指各领域各产业,全书重在把人类学所追求的改进人们命运、创造人类价值的精神贯彻到商场、职场,甚至是教育领域与家庭里,唯有让个人看到改变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产生深远的求知与求善文化。

这方面,正如《百工》作者宋世祥引述一些企管顾问所说,任何社会和企业都不能止于目前各领域所热衷求取的大数据(Big Data),而要进一步追求厚数据(Thick Data),即人类学所严格要求的实际观察、访谈与分析等步骤,更精准地把握大数据所呈现的趋势。这种力求接地气的收集与分析步骤,旨在洞察与理解各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情感、故事和意义”,而不只是凭着一组组冰冷的数据就定义创新或改革方向。

换句话说,要引领企业或个人看到求变和改进的意义,有关的重组、培训和创新,就不单是追求技术的提升与突破,或是营销手法的标新立异来追求表面、似乎只有少数人得利的业绩。以人为本的改革,是重在把人文关怀的意念和精神,投入到改革与创新的目标,最终产生的不仅是创造新产品或服务,而是为个人与社会带来解决问题的意义,整体提升改革所促成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

书中访问和列举的一个例子,是设在北京一个胡同里的“青公馆”,它既是一个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交流空间——无论是运动员、面包师傅、摇滚乐手或活动策展人,都可以在此举行的定期会议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和逐梦的心得。另外,青公馆也是个可以做田野访问的小角落,因为它附近的胡同里有许多居民喜欢在巷弄的沙发上闲聊,于是青公馆里的年轻人发起了胡同里的沙发人类学计划,记录每个在沙发上漫谈和胡同里的居民的故事或访谈,并上传到网络上,成就了这个北京小角落的文化记忆。而年轻人也看到了给社区创造人文关怀的意义,并延伸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或创业的理念当中。

转型和加强应变都不是机械化的运作,需要有更深沉的认知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而这需要理想﹑需要文化,更需要超越只看到自己。

(作者是本报副总编辑

gohsh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