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燕:找回过节的好心情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中秋节那天,你是否还坚持与家人好友享用一顿丰盛晚餐,吃饼品茗赏月,徜徉在节庆气氛中?还是在忙碌中匆匆度过一天,忙得连月亮也不曾瞄上一眼?

中秋节前夕,和老同事到唐城坊图书馆出席泉州南音人蔡雅艺所主持的南音讲座,听她用受过训练的美妙声音,吟唱悠缓清雅的南音。虽然出席者不多,我们还是在悠远悦耳的曲子里,再一次与自身的远古文化短暂邂逅。

活动结束后经过商场大厅时,贩售中秋月饼的摊位已空空荡荡,工作人员正忙着拆除档口。退休好几年的朋友突然有了过节的冲动,想买个纸灯笼回家沾染节气,有些唐突的问工作人员能否把还挂在档口上的纸灯笼卖给她?对方一愣,还是摘下其中一个灯笼给她,没有收钱。她则像小孩拿到免费气球般喜滋滋。

过后,我们走到牛车水赏灯,要不是出席讲座会,我大概就错过牛车水今年的中秋灯饰了。坦白说,这些灯饰已无法引起我太大兴致,还不如朋友要一个小灯笼的举动,更能触动我过节的思绪。

中秋节也是我们那远古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曾经是我最喜欢的节庆,总觉得它特别美好浪漫。儿时住乡村,家里再穷,父母还是会凑点钱买些月饼、柚子、芋头,在亚答屋前摆上简陋供桌祭月。

还没有电流供应的年代,在乡间木屋前挂起一排纸灯笼,便足以让过节的感动隽永地嵌在记忆里。

今天的城市,不仅灯火璀璨,也不乏各种大型庆祝活动。牛车水年年有中秋节灯饰,很多联络所、居民委员会也年复一年举办中秋联谊会。

几乎所有购物商场,在中秋前数周都有贩售月饼的促销活动。中秋节原是个人情味浓郁的节庆,佳节送礼的习俗倒也契合现代商业社会的运作。

迈入手机数码年代,大家都会用手机发送各种中秋节祝语,转发网上看到的精彩视频,聊表心意。这种方式起初确实新鲜奇妙,也很方便。只是年复一年,这些在虚拟世界传了几千万遍,不知出自何人之口或源自何处的语录、画面、视频,真能取代你原来要说的话吗?这种过节时问候方式,在褪去新奇感后,真能跨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填补人们需要沟通的渴望,传达你内心的祝福,为对方送上节庆的温暖?

互联网还没有席卷世界时,我曾经访问一名外国专家,他当时说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将主宰和改变未来世界。我已记不起他的名字,却深切感受到短短几十年时间,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不仅成为一种新的现实,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像双刃剑,提供超乎想象的快捷与便利,也带来干扰与困惑。有些人对它养成依赖,丢失一个手机等同于丢掉自己的一切,因为信息资料全部收录在手机里。另一些人从此“遁入”虚拟世界,只能在互联网、面簿、手机应用中与人打交道,无法或不愿与人面对面相处。

我们还没摸透看清这一改变的全貌,我只知道人类世界这种迅猛的变化,改变了很多东西,也影响我过节的方式与心情。

城市里的现代人,经常忙到完全没有心情过节,但是如果连过节也“虚拟化”,在手机中看看朋友传来的中秋视频或祝语便算是过节,那真是让人感伤与悲哀的事。

中秋节那天,你是否还坚持与家人好友享用一顿丰盛晚餐,吃饼品茗赏月,徜徉在节庆气氛中?还是在忙碌中匆匆度过一天,忙得连月亮也不曾瞄上一眼?

表面上,我们这个城市没有忘记中秋这个传统节日,也不乏热闹的大型活动,稀缺的是过节那份与家人团聚的感念。华人几千年来在月亮身上倾注大量文化内涵,而悠久的节庆一样要历久弥新,让我们在找回过节心情的同时也找回节庆的意义。这个中秋你若过得漫不经心,希望下一个中秋你能找回过节的好心情。

(作者是本报记者 chiay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