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来兴:从人口简报看未来人口增长

字体大小:

根据国家人口及人才署上周发表的《2016年人口简报》,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我国总人口增长1.3%,比上年度增加7万2300人,达560万7300人。如果说我国的总人口增长持续稳步,也错不到哪里去;但公民人口的增幅收窄,永久居民人口略有减少,增加较多的反而是非居民人口,未来情况相信也会是这样。

判读最新的人口简报数字,或许能估计未来人口的可能增长趋势,同时也须留意几个值得担心的局面。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公民人口持续老化已成明显趋势,而且速度不断加快,年龄超过65岁的公民增加13.7%,比去年同期多出0.6个百分点。年长人口比重偏大,将来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将更为严峻,这也解释了非居民人口增加2.5%的原因。

去年新生婴儿共有3万3725名,比2012年农历龙年的新生婴儿还要多,是我国连续第二年生育率创下10年新高;去年结婚成家的公民人数也创下10年新高,共有2万3805对新人共结连理。

这两个新高无法及时抵消快速老龄化的冲击,因为我们已错失了许多年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的机会。根据过去综合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年人口增长率在4%的国家,只需要18年就能人口翻倍,而年人口增长率为1%的国家,需要70年才能人口翻倍。

新加坡国小土地资源有限,人口翻倍不实际。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来看,并以年人口增长率不到1.5%来估算,要达到“理想”的人口规模,其实挑战是非常的严俊。

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书提出了2030年我国的人口总框架,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预计介于580万到600万之间。到了2030年,总人口可能达到650万至690万之间。白皮书估计从2010年至2020年间,总人口年增长率将介于1.3%至1.6%,现在大致是在这个增幅水平。

如果我们要达到14年后的预计总人口,我们必须增加90万至130万人,以目前总人口年增长率及公民人口的增幅来估计,必须引入更多的非居民人口。非居民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已占相当大比率,目前约30%,将来这些庞大的流动人口可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据估计,到了2030年,65岁以上年长者将增加到目前的近一倍。到时,人口赡养比率或降至2.3,10年前是每6.9名适龄工作公民要供养一个年长者,今年这个比率已减少至4.7人,这意味着工作人士的负担将加重。老龄化是许多发达国家面对的普遍问题,但只要经济没有出现过于激烈的变化,而社会安全网的运作持续健全,年长者受到照顾就不会是问题。

社会老龄化将推动对外籍女佣的需求激增,更多家庭需要女佣照顾家中孩子和老年人,这也解释了过去五年女佣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截至今年6月,外籍女佣人数约23万7100个,到了2030年,外籍女佣的需求估计会增加到30万人。而且根据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2012年底的数据,到了2030年,我国医疗保健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倍增,达到2万8000人。

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构图中,当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时,即塔底越来越窄,塔顶越来越宽的类型,这表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反映人口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特征。由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从“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要扭转到塔底越宽塔顶越尖的“正金字塔”结构,毫无疑问将会是个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完成的任务。

为了避免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提升,造成公民人口萎缩的情况发生,政府每年将继续引进1万5000个至2万5000个新移民,但永久居民不一定最终落户成为公民。固然七八年前大批引进外来移民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但移民政策会一直是个具争论性的课题,并将随着经济的起伏而挑动新加坡人的神经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已连续七年增加,截至今年6月达21万3400人。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这绝对是个大数字,这些人并未纳入总人口数字中。当更多新加坡人选择在海外读书、工作和居住,14年后难保这个数目不会增加到30万人或更多。目前有更多新加坡人选择到外国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学成后是否会回国是个未知数,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以及在外国的生活方式和品质,将决定他们的回归意愿。

我们现在推算2020年和2030年的总人口数目,必须抵消非常庞大的年长者群体,以及不一定会继续增长的婴儿出生率。就算是14年后勉强达到预期的总人口数字,到时我国的人口结构恐也已起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公民、永久居民和非居民在总人口所占比率分别是:60.8%、9.4%和29.8%,14年后还维持得住吗?这绝对是个严肃的问题。

 

作者是本报高级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