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邵宗海:蔡英文用“中国”来定位对岸的探索

字体大小:

9月28日是民进党创党满30周年,因梅姬台风过境台湾,导致了重大灾情,逐取消了原先规划的党庆活动。

身兼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在当天发表了一封“给民主进步党党员的信”表示,曾提到“有些价值,我们一定会坚守”,但是这个“价值”意味着是什么?蔡英文并没有明白指出,但如连结了下面这段话:“我们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要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就可以有点概念,也可以有点联想的空间,那就是在ICAO(国际民航组织)台湾被拒与会之后,是否蔡英文与她领导的民进党准备要走与北京期待不一样的路,至少从两岸经贸先做起,来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指标。

凭心而言,在这封“给民主进步党党员的信”里,内容并没有放置重要的政策宣示,多数还是在重申蔡英文自就职以来多次提到有关年金改革、长期照护体系、产业转型、财政困境、劳动权益、非核家园,需要民进党与政府去改革的项目。

但是,特别在这个重要说话里,蔡英文用了“中国”一词来称呼对岸,确实是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

自从520上任之后,蔡英文就不曾用过“中国”一词来定位对岸:像就职演说里,她就用的是“对岸”,特别说:“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又像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也是通篇以“中国大陆”来称呼,甚至《华盛顿邮报》记者冠上对岸正式国名来问:“您认为您有在缩小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隔阂吗?”蔡英文回答时还是用“中国大陆”称呼来因应:“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都非常谨慎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即使林正义代表陆委会前往美国参加智库的研讨会,来宣传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在他的致词稿上还是谨慎的用了“中国大陆”一词,比如林正义就说:“中国大陆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为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而不提一般学术界常用的“中共”“北京”、甚至“中国”,表示政府内部已有一定的用词的共识,不去挑衅对岸。

就像蔡英文告诉《华盛顿邮报》:“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都非常谨慎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我们除了不采取挑衅的态度,防止意外的发生之外,也希望透过资讯的交流,能够建立起双方的互信。”

但是,是不是站在民进党的立场,蔡英文就要用“中国”来称呼对岸?好像执政之后,也没有这种惯例。最近的一次,也就是得悉台湾想参与ICAO被拒与会之后,民进党的发言人阮昭雄还是用“大陆”中国大陆”或“北京当局”来称对方,这中间的“善意”仍然存在,譬如针对“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9月28日的相关谈话,阮昭雄就说:目前台湾因风灾仍有许多民众正在进行复原重建工作,呼吁“中国大陆当局”要有同理心,不要有过多的政治语言,另一段则用“民进党呼吁北京当局”。这说明了蔡英文的“中国”用词,并不见得与执政之后的民进党惯例称呼有一定互动关系。

不过,当蔡英文用了“中国”一词后,是不是表示她准备在两岸政策重启指标,应该是两岸关系关心者慎重去注意的趋向。

作者是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自从520上任之后,蔡英文就不曾用过“中国”一词来定位对岸:像就职演说里,她就用的是“对岸”,特别说:“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